耳朵眼兒又濕又癢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耳朵發癢,但挖耳卻挖不出什么”的現象,這是病么?
外耳道潮濕而癢,多為外耳道真菌病。致病的真菌種類很多,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引起者較常見。游泳、淋浴、中耳流膿、耳內滴入各種抗菌藥物、挖耳損傷等均為該病發作的誘發因素。
外耳道真菌病在早期耳內發癢,有悶脹感,還有少量水樣分泌物。日久因外耳道表皮脫落,與菌絲體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于鼓膜表面時,可出現聽力減退及耳鳴。若伴有細菌感染,導致上皮下層受累,可引起外耳道內腫脹、疼痛。
檢查外耳道,常見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黃色或煙黑色霉苔,如薄膜或粉絲,像發霉一樣,有時呈筒狀、塊狀。揭去白膜,置于玻璃片上,滴加少許10%氫氧化鉀溶液,并適當加溫,放到顯微鏡下即可見到菌絲體或芽孢狀物,這時診斷就很明確了。可通過在外耳道內滴入少許3%水楊酸酒精溶液,或用棉簽蘸少許達克寧霜、克霉唑軟膏涂抹外耳道等方法及早進行治療。
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預防此類情況的發生:
不要經常挖耳很多人有挖耳朵的習慣,其實經常挖耳有許多害處,尤其是腳上或身體其他部位患有真菌病的患者,如果挖耳,很容易將真菌帶到外耳道中。另外,耳中的耵聹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經常挖耳雖然會把耵聹挖干凈,但同時除去了一道防護屏障。
保持耳內干燥在夏季或氣候潮濕的時候,要保持外耳道內干燥。如果游泳、洗頭時外耳道內進了水,可將頭偏向進水的耳朵那側使其朝下,單腳著地跳躍幾次,使耳中水液在震動時流出,抑或用棉簽輕輕擦干外耳道。
不要濫用抗生素在外耳道長期滴入抗生素也容易引起真菌致病。一般來說,細菌和真菌有拮抗作用,如果抗生素用得多了,細菌受到抑制,真菌就容易大量繁殖而致病。所以,沒有明確細菌感染指征的時候,切勿濫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