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鸚鵡辨別公母(有圖)
1、觀看頭部:雄鳥頭為背兒頭、頭尖的、且頭部較小。雌鳥頭型為扁平、圓滑、純圓,頭比雄鳥大。
2、觀看體型:雄鳥體瘦、毛緊、好動、比較兇,眼圈距頭頂較遠。 雌鳥體較胖、毛稍松,不喜歡運動,眼圈距頭頂較近。
3、觀看尾羽尖: 雄鳥尾羽形狀為V型,雌的尾羽尖分叉為W型。
4、用手摸泄殖腔:雄鳥的泄殖腔表現恥骨間間距小、并表現有興狀突起(即尖狀物)。 雌鳥的泄殖腔為兩恥骨之間間距大。
擴展資料
繁殖方式
1、牡丹鸚鵡全年可繁殖,主要繁殖季在2-3月及4-10月。僅雌鳥孵卵,窩卵數約4-6枚;籠養鳥十分活潑好動,是很健壯的鳥兒,喜愛鳴叫,有時很吵雜,愛啃咬,玩具及新鮮樹枝可酌量提供,除了一般提供的混合種子外,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的提供可以使它們更健康。壽命約10-15年。
2、繁殖難度低,適合剛入門者做繁殖嘗試,群養繁殖也能有不錯的效果,全年均能繁殖,可提供筑巢所需之稻草、樹枝、樹葉等供它們使用,約在***后10天會生下第一枚卵,每隔一天下一枚卵,一窩約產4-6枚卵。
3、在6-7天后即可檢查卵有無***,孵化期約21-23天,30-35天后幼鳥羽毛長成,親鳥有時可能因礦物質缺乏而拔幼鳥的羽毛,在雛鳥孵出后的期間宜提供營養且豐富的食物,抓出手養最佳天數約10-14天,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巢外。
生活習性
牡丹鸚鵡因其深情的天性而得名。牡丹鸚鵡會與伴侶形景不離,相依相偎,而且多是會廝守終生。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小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槳果、蔬菜、一些草及種子為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牡丹鸚鵡
第一張和第三張圖,按圖片的左右,在桿子上的形態來看,左邊應該是母的,右邊是公的!
啄脖子,我認為是示愛的表現!被啄脖子的,應該是母的!
如果不是一對的話,不可能同時進到窩里,還有,如果不是一對的話,估計有一只就要被啄的沒毛了……
而且,從圖片來看,應該是老夫少妻,呵呵!
我從第二張圖片,看出鸚鵡窩是橫版的,如果樓主想讓鸚鵡以后繁育出小鸚鵡的話,還是把鸚鵡窩換成上下版的吧!上下版的鳥窩繁育出小鸚鵡的概率要比橫版的鳥窩高很多
望樓主采納!
鸚鵡
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愛情鳥。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而家庭飼養的牡丹鸚鵡最好能成雙配對。那如何分辨成雙的牡丹鸚鵡的性別呢?
一、對比頭型:雌性牡丹鸚鵡頭型為扁平圓滑、頭純圓;雄性牡丹鸚鵡頭型為背兒頭、頭尖并且頭稍小。雌性牡丹鸚鵡的頭型比雄性牡丹鸚鵡的頭要大。
二、對比體型:雌性牡丹鸚鵡體型較肥壯、羽毛較為稍松,喜靜不喜動,眼睛大,眼圈距頭頂距離較近;雄性牡丹鸚鵡體瘦肌肉強、羽毛緊湊、活潑好動、性格較為兇惡,眼睛比較小,其眼圈離頭頂距離較遠。
三、對比尾羽尖:雌性牡丹鸚鵡的尾羽尖分叉為“W”型;雄性牡丹鸚鵡的尾羽尖為尖型,尾羽形狀為V型。
四、對比臥杠姿態:雌性牡丹鸚鵡臥杠為伏臥式,扒在杠上,溫順;雄性牡丹鸚鵡在杠上為立勢、昂首挺立,并且顯矯健。
五、對比泄殖腔:雄鳥的泄殖腔表現恥骨間間距小、并表現有興狀突起(即尖狀物)。 雌鳥的泄殖腔為兩恥骨之間間距大,尤其成鳥一中指可以伸進, 并且扁平,無有突起,此法鑒別特別準確,經驗豐富者從小鳥即可無誤的進行辨別雄雌。
牡丹鸚鵡和其它鸚鵡種類有很大的區別,就是牡丹鸚鵡不會學舌。因此,飼養的過程中,不要企圖訓練牡丹鸚鵡說話。因為天生的舌頭條件,決定了牡丹鸚鵡不會開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