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如何繁殖?人工養殖可以吧?
八哥繁殖方法如下:
繁殖期4-8月。營巢于樹洞、建筑物洞穴中,內墊有草根、草莖、草葉、藤條、羽毛、碎片、蛇皮、塑料薄膜等,巢無一定形狀。有時也成小群集中營巢,每窩產卵3-6枚,多為4-5枚,卵藍綠色而富有光澤,大小為27。3-33。3mm×19。6-22。0mm,平均為29。2mm×21mm。
八哥可以人工養殖,八哥在中國南方的種群數量較普遍,既是重要的農林益鳥,也是頗受歡迎的籠養鳥。它能模仿其他鳥的鳴叫,也能模仿簡單的人語,在國內廣被人們籠養,而且被引種到菲律賓和加拿大等地。
八哥:
八哥(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體長23-28cm。通體黑色,前額有長而豎直的羽簇,有如冠狀,翅具白色翅斑,飛翔時尤為明顯。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黃色,腳黃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竹林和林緣疏林中。以蝗蟲、蚱蜢、金龜子、蛇、毛蟲、地老虎、蠅、虱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生活習性如下:
性喜結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結于大樹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時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鳴片刻后棲息。夜宿于竹林、大樹或蘆葦叢,并與其他椋鳥混群棲息。

常在翻耕過的農地覓食,或站在牛、豬等家畜背上啄食寄生蟲。性活潑,成群活動,有時集成大群,特別是傍晚,集成大群在樹上過夜。夜棲地點較為固定,常在附近地上活動和覓食,待至黃昏才陸續飛至夜棲地。善鳴叫,尤其在傍晚時甚為喧鬧。
野生八哥食性雜,主要以蝗蟲、蚱蜢、金龜子、蛇、毛蟲、地老虎、蠅、虱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往往追隨農民和耕牛后邊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蟲、蠕蟲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蠅和壁虱,也捕食像蝗蟲、金龜、螻蛄等。八哥的植物性食物多數是各種植物及雜草種子,以及榕果、蔬菜莖葉。
繁殖期4-8月,營巢于樹洞、建筑物洞穴中,內墊有草根、草莖、草葉、藤條、羽毛、碎片、蛇皮、塑料薄膜等,巢無一定形狀;有時也成小群集中營巢,每窩產卵3-6枚,多為4-5枚,卵藍綠色而富有光澤,大小為27.3-33.3mm×19.6-22.0mm,平均為29.2mm×21mm。
簡介:
八哥(學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體長23-28厘米。通體黑色,前額有長而豎直的羽簇,有如冠狀,翅具白色翅斑,飛翔時尤為明顯。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黃色,腳黃色。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竹林和林緣疏林中。以蝗蟲、蚱蜢、金龜子、蛇、毛蟲、地老虎、蠅、虱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外形特征:
八哥八哥通體烏黑色,矛狀額羽延長成簇狀聳立于嘴基,形如冠狀;頭頂至后頸、頭側、頰和耳羽呈矛狀、絨黑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其余上體綴有淡紫褐色,不如頭部黑而輝亮;兩翅與背同色,初級覆羽先端和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寬闊的白色翅斑,飛翔時尤為明顯;尾羽絨黑色,除***一對尾羽外,均具白色端斑;***暗灰黑色,肛周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虹膜橙黃色,嘴乳黃色,腳黃色。
記住來年4月,準備繁殖籠一個,將一公一母放入,八哥的公母最準的就是看它的PP,有一個肉球的是公的,反之為母,雖然老土但是最準。單單從外形來看公鳥頭大略扁,脖子和嘴粗且長,羽毛較亮有綠色金屬光澤,母鳥頭小,較圓,,脖子短,嘴細且短,羽毛不如公鳥亮。一旦配對成功,準備一些稻草,其他人就班不上忙了,孵化期為15到16天,幼鳥出生后,把公鳥拿出,免得把幼鳥啄死,幼鳥喂拌濕的鳥量,要稀一點,加活面包蟲,母鳥會自己喂的,讓母鳥喂7天后,改為人工,以后就像雛鳥的飼養一樣了。最后告訴你你第一次繁殖很有可能全軍覆沒,不要泄氣努力吧! 我繁殖了4次,只成功了2次,關鍵是有的大鳥不帶仔,還有一次是讓公鳥啄死的,所以幼鳥出生后,要把公鳥拿出來,總之比較麻煩還有如果是把好多八哥放在一起讓他們自由***,一旦配對成功要把八個分成一對一對的養,一對一個籠子,否則會打架。
成年八哥很難分出公母了。還有就是在人工的環境下繁殖本身就不容易。要想繁殖首先就不能在籠子里。要找一間大點的屋子放養,在屋里放些枯樹干,有條件在放些花草,營造一個自然的環境,在用紙箱或木箱做兩個窩掛在墻角,窩里放些細干草,棉花什么的。因為分不清公母只有讓他們自己配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