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白點病
觀賞魚
觀賞魚的白是比較常見的魚病,所謂白點病其實就是寄生蟲,想要消滅觀賞魚身上的白點病應該了解如何用藥是非常重要的,盲目的用藥不僅治療不好觀賞魚的白點病,有可能還會造成更嚴重的魚病。
一、冷靜
看清楚那是否真的白點,再冷靜地判斷相應的對策。有很多養魚新手一見到魚的背鰭或尾鰭有一點白色的物體,或甚至發現魚有蹭缸的情況出現,就斷定那是白點病,以為世界末日來臨,又撈魚又加溫 又下藥,結果得不償失。其實魚鰭上有白點物體,很多時都只是因為“ ?打架”或“ ?撞擊石頭及缸壁”所致,而擦身等情況會在魚鱗因先前受損,或在痊愈時發生,胡亂地加溫下藥,后果也不用多說。所以先要冷靜地作出觀察一段時間,在肯定那是白點病后,方才因應環境而作出適當的治療部署。要知道白點病本身并不可怕,充其量只可以用“ ?煩”來形容,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只顧心驚而又不懂得去處理的人;現實里導致死魚的罪魁禍首,往往并不是白點蟲,而是人。
二、隔離
輕微病患的魚留在大缸中治療,嚴重病患的魚撈起放落醫療缸分開治療。理論上,白點病是適宜整缸處理的。因為就算缸中只有一兩條魚出現白點,有可能小瓜蟲在缸中已經經過了一次或以上的生命周期,撈走有白點的魚不代表水中、草上沒有小瓜蟲的孢子或缸底上沒有它的成蟲正在***當中,所以最有效和最徹底的方法還是整缸處理。其實,除非在別無他選的情況下,個人一直不主張每次將所有病魚撈走放在醫療缸治療。因為病魚本身巳十分虛弱,就算在醫療缸中水質相似、水溫也相同,但始終都會有所差別,而且在一個新的環境之下,或多或少都會使病魚受驚,令其更加虛弱,進一步減低其抵抗力,治療上往往會因而更為困難,轉缸過程若處理得不好的話甚至會令病魚比小瓜蟲還要先行一步。不過若當中遇有嚴重病患的魚,在這種迫不得意的情況下,撈起它們分開治療還是有需要的,因為這樣可避免大缸中輕微病患的魚受到再進一步的感染,直接令大缸中的病情可以更容易地受到控制。 如果本身已有醫療缸一直在運作著的朋友們,隔離的程序會比較簡單,做足對溫對水就可以了。
三、加溫
慢慢地或分段地將水溫調高至28℃或以上,但不要超過30℃。調高水溫的目的,就是要加快小瓜蟲在魚體身上的生長速度,催化它們成熟然后脫離魚體;另一方面,此舉也有助縮短水中那些小瓜蟲孢子的壽命。不過,有很多養魚新手一直有個誤解,聽別人講話加溫,就以為水溫越高就等同越好,有些甚至會將水溫調高到32℃或以上,殊不知道此舉只會令病患中的魚更容易死亡!其實當水溫24℃至26℃時,整個小瓜蟲的生命周期只會得約48小時,即2天。過份地加溫,只會令病魚的新陳代謝過快,直接使其更加虛弱,病情嚴重的魚會往往因負荷不了以致死亡。再者,過份地高溫也會對缸中的水草構成一定的壓力,輕則葉黃草溶,重則枯萎,而且還未計對缸中其他生物如蝦、螺等的影響。所以切勿盲目地加溫,以為此舉“ ?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另外在加溫的同時,大家還要注意水中的溶氧量。要知道當水溫越高,水溶氧量就會越低,但生物耗氧量卻會增加,而且當魚因病虛弱時,對氧氣的要求會比平常多。因此大缸中最好在關燈后打氧,而醫療缸中則要24小時打氧。
四、落鹽
大缸中用不高于0.3%濃度的鹽水進行為期約3至5日的藥浴,醫療缸中用不高于0.5%濃度的鹽水進行約1至2星期的藥浴,兩者所需的實則時間均要視進展而定。再嚴重的話,病魚可以先以1.5%的濃度去進行藥浴,時間以半小時為極限,視乎病魚的大小和體質而定,完成后再放入醫療缸治療。何為0.3%的濃度?計算的方法很簡單,濃度0.1%就是以100g的鹽加入100L水當中。舉個例子,個缸150L水,要達到0.3%濃度的話 就要放450g的鹽,如此類推。至于下什么鹽,細鹽和粗鹽,分別不大,只要不是含碘鹽。另外由于現在不是煲湯,放鹽時千萬不要將鹽直接放入缸中,要先要用溫水將其完全溶解,才慢慢地、均勻地倒入缸中。假若一個不留神,放多了鹽量,令魚出現沉底無神或大口大口呼吸等癥狀時,也不需要驚慌,換水就已經可以解決問題。用鹽的好處,除了效果顯著之外,最大的優點是它十分可靠,并不會對已建立的硝化系統產生任何不良的影響,而且濃度若不超過0.5%的話,對水草本身也影響有限。
五、換水
大缸中隔日換水四分之一,醫療缸則隔日換三分之一,直至療程完成,而每次換水均要保持鹽份的濃度。 其實水并不需要太密地換。換水的目的是要:一)減低水中所含小瓜蟲活孢子的數量,二)將死去的小瓜蟲成蟲或孢子帶走而令水質在治療的過程中得到改善。要明白就算如日常管理中的換水,都會對缸中的生物構成一定程度的壓力,更何況是正在生病中的魚。換水太密或太多只會令病魚更虛弱,更難快速痊愈。另外換入的水要保持適當的鹽濃度,例如大缸中換走50L水,新換入的50L水就要在先前加入150g的鹽以維持0.3%的濃度,當然不要忘記加定水劑(除氯和除重金屬),而且可能的話,要盡量避免溫差的出現,在冬天時最好先為新水加溫,等新水達到和大缸一樣的溫度時,才好加入缸。當完成整個療程后,即是白點病被完全治愈后,也無需要將大缸內的水一下子全部換走,只需先換三分之一,然后再照平常一樣,每星期換三分之一水便可。
六、等
耐性是最好的戰友。如同對付任何魚病一樣,治療白點病最重要的是切忌“心急”,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往往都貪快,又高溫又加重藥,不要說是病魚,健健康康的魚都會死。 ? 那么何時才叫作戰勝利呢?要等到再無發現魚身上有白點的那一天開始計,其間繼續療程,如果在跟著的3日內都沒有白點再出現,那就可以開香檳慶祝了;若果不幸地發覺白點再現,也千萬不要泄氣,可能小瓜蟲太強,到時只需再維持療程一段時間,直致可以開香檳的情況出現為止。另外一個很常出現的誤解是,魚病時要停止喂食。其實這是毫無必要的,因為魚病時同人生病時一樣,雖然未必有胃口,但也需要營養才能增強體質,再而增加抵抗力去應付小瓜蟲的攻擊。所以千萬不要停止喂食,但在喂食的份量上需要減半或以上,避免病魚因無胃口,令食物過剩而導致水質迅速惡化,或因病時吃得太飽而引發其他如消化不良等病發癥。
觀賞魚的魚病是需要我們細心觀察才是可以發現的,如果發現的不及時很可能會耽誤治療甚至導致死亡,所以平時對觀賞魚的觀察必不可少,也是健康的一個保證。
買點白點凈之類的藥試一試,在往缸里加些鹽.不管怎么樣那也是拯救一條生命嗎.
晝夜溫差大容易得白點病.白點病是熱帶魚春秋最好得的病.一般冷水魚不會得這病.平時多注意水質,現在魚得病不要換水等病治好再換而且要少換.
你的魚加熱之后死的原因可能是水是氧氣不夠.金魚本來對氧氣量要求就高,水溫升高后水中氧氣會變少的.這時要加氧.
希望你的魚能好.
開始爛了,應該沒救了。你發現太晚。
生病了別著急換水,水溫升高那么多也不對!
白點病產生的原因有一條是因為水溫低魚的免疫能力弱會易得病,但是已經得了后,首先應該病的最終的魚隔離,之后用硝酸亞汞或者孔雀綠溶液。賣魚那都有賣。魚病不用要不行啊
還有沒有沒傳上的,就是還活潑的還吃食的,趕緊救出來。
白點病:這種病是由原生動物所引起,病原體名為白點蟲,它會深入皮膚的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形成白色的小點狀胞囊。患有此病的金魚全身滿布白點,每個白點胞囊內含有許多幼小白點蟲,白點蟲吸取魚體***的營養而長大并增加數目,后來破囊而出,游到水中,再返回魚體上侵襲皮膚,形成更多的小白點。在患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磨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討厭的病原體,若不立刻治療,病魚身體會迅速受嚴重破壞而死亡。當白點蟲侵入魚體后,藥物治療不能奏效,只有當小白點蟲在魚體繁殖后,新個體游到水中,藥劑才能殺死它們。治療法為使用百分之0.01濃度的孔雀綠溶液,把病魚浸泡多天,直至小白點完全消失,孔雀綠溶液的毒性很強,不可使用過量,否則金魚亦會被毒死,或使用市售的Sera治白點劑、美利堅立滅白點、女王鯨治白點劑、AZ00治外寄生蟲劑治療。
金魚有白點怎么辦
這是白點病
這是我摘自百度百科的: 白點病的治療:
無論使用什么藥物首先要提高水溫到30度。可利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方法,促使產生在魚體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長速度,使他們從魚體表面脫落。治療藥物:1。也可用5%鹽水浸泡數天;2。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3。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4。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藥液浸泡3~5天;5。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藥液浸泡30分鐘;6。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鐘,每天2次
治療待白點消失后,仍要用藥一段時間使未附著魚體的小瓜蟲死亡
注:硝酸亞汞、孔雀石綠,是劇毒產品,會對人體產生巨大傷害,極易至癌。故不推薦使用,在其他病害的治療上也應避免使用
注:孔雀石綠在化學上稱為堿性綠,分子式為:C23H26N2,分子量為:346.4,在工業上可用作綠色染料。但魚病治療方面也應用很多(尤其漁場),可用于多種魚體外寄生蟲和病原體(包括:霉菌、細菌、皮膚與鰓部的吸蟲感染等等),臨床治療已被證實有效的病癥包括:白點病、水霉病、絲霉病、皮膚黏液病等等。
注:紅汞是一種外用藥,浸泡也是一種外用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濃度和時間。在初期只是身體很少的部分,可以擦拭,但如果后期,全體皆是,那么稀釋之后擦與浸泡是一樣的。擦拭只是局部,大可不必稀釋,因為擦拭是將魚先撈出,這樣的魚脫水時間不應該很長,稀釋擦之后馬上放入水中,藥效大失,療效不大。所以,局部是可以擦拭的,但不應該稀釋,如果是全身,那么應該浸泡。因為全身擦拭,魚鰓是很難擦到的,操作也很難,操作不慎還會對魚鰓造成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