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鸚鵡的壽命是多少年啊?
虎皮鸚鵡理論上的壽命一般為7年,可是飼養條件好而且鳥一輩子都沒有繁殖過的話壽命會適當延長,飼養條件好并不是營養好,而是生活有規律,不隨便喂給人類是零售,多運動,和人的養生一樣,我見過最長的是我們鄰居樣是虎皮,公鳥在養到7年的時候死了,母鳥人家就放開在窩里飛,也不往籠子里關,最后活了13年死的,那對鳥一直都沒有繁殖
虎皮鸚鵡的平均壽命在7~10年間。而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體形較野生種大,壽命也較長。野生種一般壽命7~8年,人工飼養種可達12年,更有甚者能活20多年。
虎皮鸚鵡的老幼分辨
1.幼鳥的額頭上分布有大量的斑紋,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卻,直至成年時全部褪完。頭部會有一塊純***域(綠色系和黃色系的為黃色,藍、白、灰為白色);老鳥該區域的羽毛雜亂。
2.幼年期的鳥眼睛為全黑,看上去十分可愛;成年后會逐漸出現白仁眼(出現白眼珠)。
3.幼鳥的喙為蠟黃色,并在尖端有黑色(大部分鳥),成年后逐漸變為灰褐色,不過派特類嘴殼終生橘紅;剛成年的鳥也許仍是蠟黃色,但成年過后一段時間就會變色,有些則一旦成年就變色。
4.幼鳥的腳及其稚嫩,一般為粉紅色,剛成年的顏色變化不大,但一段時間后變化相當明顯,腳爪變得粗糙,也不會像幼鳥那樣肉肉的,顏色變成類似藍墨色。(誤區:并不是所有的公鳥都會變成這種顏色,有的是灰色。)
5.幼鳥眼睛明亮;老鳥眼睛邊會有眼袋。
6.幼鳥羽毛整齊;老鳥羽毛蓬松、肥胖。
7.幼鳥活潑淘氣;老鳥動作緩慢。
鸚鵡的品種有很多種,品種不同壽命也是不同的。 一般小型鸚鵡類7~20年,如阿蘇兒這樣的小鸚鵡大約是8-12年,雞尾鸚鵡約有15-20年中大型鸚鵡平均壽命為30~60年,如亞馬遜等中型鸚鵡是20-50年;甚至一些中型鸚鵡可以活到80歲左右,如葵花鳳頭鸚...
那虎皮鸚鵡 能活多久
一、虎皮鸚鵡壽命
虎皮鸚鵡的平均壽命在7~10年間。而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體形較野生種大,壽命也較長。野生種一般壽命7~8年,人工飼養種可達12年,更有甚者能活20多年。
二、虎皮鸚鵡的老幼分辨
1.幼鳥的額頭上分布有大量的斑紋,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卻,直至成年時全部褪完。頭部會有一塊純***域(綠色系和黃色系的為黃色,藍、白、灰為白色);老鳥該區域的羽毛雜亂。
2.幼年期的鳥眼睛為全黑,看上去十分可愛;成年后會逐漸出現白仁眼(出現白眼珠)。
3.幼鳥的喙為蠟黃色,并在尖端有黑色(大部分鳥),成年后逐漸變為灰褐色,不過派特類嘴殼終生橘紅;剛成年的鳥也許仍是蠟黃色,但成年過后一段時間就會變色,有些則一旦成年就變色。
3.幼鳥的腳及其稚嫩,一般為粉紅色,剛成年的顏色變化不大,但一段時間后變化相當明顯,腳爪變得粗糙,也不會像幼鳥那樣肉肉的,顏色變成類似藍墨色。(誤區:并不是所有的公鳥都會變成這種顏色,有的是灰色。)
4.幼鳥眼睛明亮;老鳥眼睛邊會有眼袋。
5.幼鳥羽毛整齊;老鳥羽毛蓬松、肥胖。
6.幼鳥活潑淘氣;老鳥動作緩慢。
虎皮鸚鵡壽命
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于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于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于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虎皮鸚鵡平均壽命是7年。體長16~18厘米,體重35克。前額、臉部黃色。頰部有紫藍色斑點。上體密布黃色和黑色相間的細條紋。腰部、***綠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點。尾羽綠藍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腳灰藍色。雄鳥鼻包為淡藍色,雌鳥為肉色。 成年鳥頭頂較圓平,嘴殼甚強大,上嘴殼基部為蠟膜覆蓋,上嘴殼彎曲如鉤狀;體羽色彩艷麗多變,常見色有黃、綠、藍、白、藍綠、淺黃等色,因頭、頸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橫紋,而得名虎皮鸚鵡。足趾為對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適宜在枝頭攀緣。更適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長,***尾羽延長如箭。成鳥雌雄區別在于蠟膜的色彩,雄性蠟膜呈青藍色,雌鳥蠟膜為肉褐色。成鳥蠟膜及嘴殼基部較為枯燥,無光澤。足趾淺肉色。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
虎皮鸚鵡
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美國、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新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后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后代。
虎皮鸚鵡原產大洋洲,廣泛分布于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也有少數分布。
編輯本段
生活環境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于開闊的草原地區、干燥的馬利植被區、穆拉加灌木叢和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樹
虎皮鸚鵡
和金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農耕區;平時大多不會離開河岸或是水源太遠。它們是群聚性的鳥種,平時大多聚集20只甚至數百只,曾經有聚集過25000只的記錄;如果受到驚擾,則整群會飛起,在空中轉圈且忽然不定向的飛動,然后降落在安全距離附近的樹上;它們是相當合群的鳥種,平時每只鳥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無階級之分,偶爾會發生爭吵;在破曉時分會先前往水源處飲水,然后才前往覓食,到了正午炎熱的時候會尋找濃密樹蔭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較涼爽時再繼續覓食,到了黃昏整群就會開始回巢休息過夜;白天喜歡在地面覓食,由于身體的羽色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相當難以被察覺;它們生性十分友善并不怕人,可以近距離接近觀察;它們大多前往牛羊飲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處活動,通常整群會一起快速的飲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它們平常覓食并沒有固定的路線,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處搜尋;在比較寒冷的季節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區,炎熱的季節則會前往南澳。
編輯本段
主要飲食
野生虎皮鸚鵡一般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漿果及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谷物。
編輯本段
生活習性
喜集群,常結成20只數百只不等的一群外出覓食,有時甚至聚集2萬或更多數量成群活動。虎皮鸚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等。虎皮鸚鵡有類似于遷徙的行為,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到9月)占據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虎皮鸚鵡(1張)
編輯本段
人工飼養
虎皮鸚鵡人工飼養簡單,管理粗放,耐粗飼料,體質強壯,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鸚鵡上嘴具鉤,強壯有力,喜歡啃咬木質,故不能用竹籠,要用金屬籠飼養。作為休閑觀賞鳥可用小型電鍍的金屬籠飼養,籠內設置有棲杠、吊環,供鸚鵡玩耍。
虎皮鸚鵡
作為繁殖鳥應采用較大的方型金屬籠,籠的大小為長40厘米、寬35厘米、高35厘米,籠底設有抽屜式的沙盤(托糞板),便于清理糞便。虎皮鸚鵡的巢箱為橫窩,巢箱大小為長25厘米、寬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個長方形小木箱,中間有隔板,分為內外兩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圓洞,直徑6厘米,外室與內室中隔板上開一個同樣圓洞,直徑4厘米,為鳥出入之門戶。每天應更換清潔飲水,每周清理1次糞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強光下直曬鸚鵡。
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不低于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要加強通風。虎皮鸚鵡喜歡吃帶殼的飼料,平時應以谷子、稗子、小米為主,每天應喂點青菜,牡蠣粉或骨粉作為常備飼料(也可在籠內放一個整塊的墨魚骨任其啄取)。
編輯本段
生長繁殖
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于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于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
虎皮鸚鵡
目前國內飼養及玩賞的虎皮,均為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