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白點病的原因
兩點都不是!是水的問題!加入的新水里有小的卵,白點病的學名就叫小瓜蟲病,是由一種叫多子小瓜蟲的寄生蟲引起的,而多子小瓜蟲把卵產在水里,卵隨水漂流,當卵遇上水中的生物如魚、螺等之后就會附在上面生長,以寄主身上的營養物質為生,長成成蟲之后又把卵產在水里,進行下一次的輪回,所以這是一種傳染病來的,而且被寄生的寄主就會缺乏營養和傷口感染其它病菌而死亡。你現在要做的是馬上換水(全換),再用高錳酸鉀泡缸半小時消毒,然后再往新水里加入幾滴“白點凈”,幾天就會好。有條件的話最好給缸加一加溫,加溫到30度左右,好得更快(用加溫棒,魚店有賣)。你的魚晚上最好搬進屋里,5度必竟太冷了,而且早晚溫差有10度,對魚也不是很好,容易降低魚的體質,使魚容易得病。你說的四合院里大缸養的金魚,這缸是不是放地上或是直接用水池養?如果是,魚就不容易得病,因為1、地下會散發地氣,地氣是地在白天吸收了太陽的熱量,晚上再放出來,所以是暖的,所以魚缸的早晚溫差不是很大,魚不容易受涼生病。2、養魚的水面積大,在白天受太陽光的照射范圍廣,接觸空氣的面積也大,水里的細菌都被陽光殺死了,容氧量也大,魚生活得很舒服,也不會生病。白點病:http://baike.baidu.com/view/387759.htm?fr=ala0
樓主要求挺嚴,其實任何溫度下都可能得白點病,還有要是魚全身有發白的話考慮天冷導致魚身上的黏液膜部分脫落而發白,建議用白點凈試一下,看樣子樓主也是養魚老手,應該知道魚一般是治未病,一旦發病就不好辦了,以后注意預防
金魚白點病是怎么引起的
白點病(又名小瓜蟲病)
[發病原因]
白點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動物小瓜蟲侵入魚體皮膚或鰓部而引發。其小瓜蟲屬原生動物中纖毛蟲的一種。鏡檢成蟲體內具有馬蹄形大核。幼魚僅有圓形、橢圓形或棒形的大核。蟲體柔而可塑,形態多變。此病是觀賞魚中最為常見的多發病之一,它的發病特點是傳染快,流行廣,危害大。
[癥狀]
每當小瓜蟲的幼蟲侵入魚的皮膚、尾鰭或鰓瓣表皮后,這種蟲就以魚的***細胞為營養,引起***壞死,形成白色囊孢(即肉眼所見的魚體出現的許多小白點),故名白點病。嚴重時,病魚表現為體表覆蓋白色黏液層,體色暗淡,少光澤,懶于游動,腹鰭不暢,單獨滯浮水面,有時也集群繞池,停食少便,魚體消瘦,呼吸受阻,最后密布白點而死亡。
[發病季節]
一般發生在12月至翌年6月間,水溫在14—25℃時,為小瓜蟲繁殖的最適宜溫度,也是此病的好發季節。而水溫在10℃以下或高于28℃以上時,則小瓜蟲幼蟲發育停止或逐漸死亡。
[防治方法]
(1)換水時應注意溫差過大,致使魚體“感冒”,讓病蟲乘虛侵害魚體。
(2)充分利用小瓜蟲在24小時后找不到寄主即可自行死亡這一弱點,飼養金魚的水,應經過曝曬或靜置2—3天后再使用。這是預防小瓜蟲病最好的方法之一。
(3)按每立方米水體用0.05—0.1克硝酸亞汞比例進行全池(缸)潑灑或者當水溫在15℃以下,可在50千克水中放入0.01克硝酸亞汞,將病魚浴洗0.5一l小時左右,然后用等溫新水過洗,再放回消毒過的新水池(缸)中,稍加綠水后靜養。但是要注意的是硝酸亞汞毒性大,應慎用。尤其小魚對藥液的抵抗力比大金魚弱,故藥液濃度要適當降低,浸洗時間要適當縮短。
(4)在10千克水中放人紅汞(即醫用紅藥水)0.5—1毫升,浴洗病魚5—15分鐘。如果是成色,則可直接用紅汞搽擦局部或周身。后用新水過洗,再放入干凈新水中飼養,也可按l立方米水體(即l000千克)潑灑3—5(克)毫升紅汞使池(缸)水濃度為3—5毫克/升。隔2—3天后視病情狀況,可改用上述浴洗法治療一次,然后換入干凈新水(嫩綠水)飼養,同時延長日照時間,適當提高水溫、停食、增氧,可獲得滿意療效。
(5)根據小瓜蟲不耐高溫的特點,放在太陽下曬,將水溫提高至30℃時,在魚的周身搽擦一次紅汞,再經新水過洗后撈人干凈等溫嫩綠水中飼養、停食、曬陽1周后更換新水即見痊愈。
(6)在水溫20—26℃范圍內,每立方米水體(1000千克)用0.3克或0.4克孔雀石綠溶液浴洗病魚2小時,可以殺死小瓜蟲,對金魚也比較安全。
這是關于白點病的起因以及治療方法,之前有魚友把常見的病癥整理成一篇文章,我發你看下,觀賞魚常見魚病防治,希望能對你會有所幫助。望采納~
金魚白點病
觀賞魚
觀賞魚的白點病是比較常見的魚病,所謂白點病其實就是寄生蟲,想要消滅觀賞魚身上的白點病應該了解如何用藥是非常重要的,盲目的用藥不僅治療不好觀賞魚的白點病,有可能還會造成更嚴重的魚病。
一、冷靜
看清楚那是否真的白點,再冷靜地判斷相應的對策。有很多養魚新手一見到魚的背鰭或尾鰭有一點白色的物體,或甚至發現魚有蹭缸的情況出現,就斷定那是白點病,以為世界末日來臨,又撈魚又加溫 又下藥,結果得不償失。其實魚鰭上有白點物體,很多時都只是因為“ ?打架”或“ ?撞擊石頭及缸壁”所致,而擦身等情況會在魚鱗因先前受損,或在痊愈時發生,胡亂地加溫下藥,后果也不用多說。所以先要冷靜地作出觀察一段時間,在肯定那是白點病后,方才因應環境而作出適當的治療部署。要知道白點病本身并不可怕,充其量只可以用“ ?煩”來形容,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只顧心驚而又不懂得去處理的人;現實里導致死魚的罪魁禍首,往往并不是白點蟲,而是人。
二、隔離
輕微病患的魚留在大缸中治療,嚴重病患的魚撈起放落醫療缸分開治療。理論上,白點病是適宜整缸處理的。因為就算缸中只有一兩條魚出現白點,有可能小瓜蟲在缸中已經經過了一次或以上的生命周期,撈走有白點的魚不代表水中、草上沒有小瓜蟲的孢子或缸底上沒有它的成蟲正在***當中,所以最有效和最徹底的方法還是整缸處理。其實,除非在別無他選的情況下,個人一直不主張每次將所有病魚撈走放在醫療缸治療。因為病魚本身巳十分虛弱,就算在醫療缸中水質相似、水溫也相同,但始終都會有所差別,而且在一個新的環境之下,或多或少都會使病魚受驚,令其更加虛弱,進一步減低其抵抗力,治療上往往會因而更為困難,轉缸過程若處理得不好的話甚至會令病魚比小瓜蟲還要先行一步。不過若當中遇有嚴重病患的魚,在這種迫不得意的情況下,撈起它們分開治療還是有需要的,因為這樣可避免大缸中輕微病患的魚受到再進一步的感染,直接令大缸中的病情可以更容易地受到控制。 如果本身已有醫療缸一直在運作著的朋友們,隔離的程序會比較簡單,做足對溫對水就可以了。
三、加溫
慢慢地或分段地將水溫調高至28℃或以上,但不要超過30℃。調高水溫的目的,就是要加快小瓜蟲在魚體身上的生長速度,催化它們成熟然后脫離魚體;另一方面,此舉也有助縮短水中那些小瓜蟲孢子的壽命。不過,有很多養魚新手一直有個誤解,聽別人講話加溫,就以為水溫越高就等同越好,有些甚至會將水溫調高到32℃或以上,殊不知道此舉只會令病患中的魚更容易死亡!其實當水溫24℃至26℃時,整個小瓜蟲的生命周期只會得約48小時,即2天。過份地加溫,只會令病魚的新陳代謝過快,直接使其更加虛弱,病情嚴重的魚會往往因負荷不了以致死亡。再者,過份地高溫也會對缸中的水草構成一定的壓力,輕則葉黃草溶,重則枯萎,而且還未計對缸中其他生物如蝦、螺等的影響。所以切勿盲目地加溫,以為此舉“ ?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另外在加溫的同時,大家還要注意水中的溶氧量。要知道當水溫越高,水溶氧量就會越低,但生物耗氧量卻會增加,而且當魚因病虛弱時,對氧氣的要求會比平常多。因此大缸中最好在關燈后打氧,而醫療缸中則要24小時打氧。
四、落鹽
大缸中用不高于0.3%濃度的鹽水進行為期約3至5日的藥浴,醫療缸中用不高于0.5%濃度的鹽水進行約1至2星期的藥浴,兩者所需的實則時間均要視進展而定。再嚴重的話,病魚可以先以1.5%的濃度去進行藥浴,時間以半小時為極限,視乎病魚的大小和體質而定,完成后再放入醫療缸治療。何為0.3%的濃度?計算的方法很簡單,濃度0.1%就是以100g的鹽加入100L水當中。舉個例子,個缸150L水,要達到0.3%濃度的話 就要放450g的鹽,如此類推。至于下什么鹽,細鹽和粗鹽,分別不大,只要不是含碘鹽。另外由于現在不是煲湯,放鹽時千萬不要將鹽直接放入缸中,要先要用溫水將其完全溶解,才慢慢地、均勻地倒入缸中。假若一個不留神,放多了鹽量,令魚出現沉底無神或大口大口呼吸等癥狀時,也不需要驚慌,換水就已經可以解決問題。用鹽的好處,除了效果顯著之外,最大的優點是它十分可靠,并不會對已建立的硝化系統產生任何不良的影響,而且濃度若不超過0.5%的話,對水草本身也影響有限。
五、換水
大缸中隔日換水四分之一,醫療缸則隔日換三分之一,直至療程完成,而每次換水均要保持鹽份的濃度。 其實水并不需要太密地換。換水的目的是要:一)減低水中所含小瓜蟲活孢子的數量,二)將死去的小瓜蟲成蟲或孢子帶走而令水質在治療的過程中得到改善。要明白就算如日常管理中的換水,都會對缸中的生物構成一定程度的壓力,更何況是正在生病中的魚。換水太密或太多只會令病魚更虛弱,更難快速痊愈。另外換入的水要保持適當的鹽濃度,例如大缸中換走50L水,新換入的50L水就要在先前加入150g的鹽以維持0.3%的濃度,當然不要忘記加定水劑(除氯和除重金屬),而且可能的話,要盡量避免溫差的出現,在冬天時最好先為新水加溫,等新水達到和大缸一樣的溫度時,才好加入缸。當完成整個療程后,即是白點病被完全治愈后,也無需要將大缸內的水一下子全部換走,只需先換三分之一,然后再照平常一樣,每星期換三分之一水便可。
六、等
耐性是最好的戰友。如同對付任何魚病一樣,治療白點病最重要的是切忌“心急”,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往往都貪快,又高溫又加重藥,不要說是病魚,健健康康的魚都會死。 ? 那么何時才叫作戰勝利呢?要等到再無發現魚身上有白點的那一天開始計,其間繼續療程,如果在跟著的3日內都沒有白點再出現,那就可以開香檳慶祝了;若果不幸地發覺白點再現,也千萬不要泄氣,可能小瓜蟲太強,到時只需再維持療程一段時間,直致可以開香檳的情況出現為止。另外一個很常出現的誤解是,魚病時要停止喂食。其實這是毫無必要的,因為魚病時同人生病時一樣,雖然未必有胃口,但也需要營養才能增強體質,再而增加抵抗力去應付小瓜蟲的攻擊。所以千萬不要停止喂食,但在喂食的份量上需要減半或以上,避免病魚因無胃口,令食物過剩而導致水質迅速惡化,或因病時吃得太飽而引發其他如消化不良等病發癥。
觀賞魚的魚病是需要我們細心觀察才是可以發現的,如果發現的不及時很可能會耽誤治療甚至導致死亡,所以平時對觀賞魚的觀察必不可少,也是健康的一個保證。
買點白點凈之類的藥試一試,在往缸里加些鹽.不管怎么樣那也是拯救一條生命嗎.
晝夜溫差大容易得白點病.白點病是熱帶魚春秋最好得的病.一般冷水魚不會得這病.平時多注意水質,現在魚得病不要換水等病治好再換而且要少換.
你的魚加熱之后死的原因可能是水是氧氣不夠.金魚本來對氧氣量要求就高,水溫升高后水中氧氣會變少的.這時要加氧.
希望你的魚能好.
開始爛了,應該沒救了。你發現太晚。
生病了別著急換水,水溫升高那么多也不對!
白點病產生的原因有一條是因為水溫低魚的免疫能力弱會易得病,但是已經得了后,首先應該病的最終的魚隔離,之后用硝酸亞汞或者孔雀綠溶液。賣魚那都有賣。魚病不用要不行啊
還有沒有沒傳上的,就是還活潑的還吃食的,趕緊救出來。
白點病:這種病是由原生動物所引起,病原體名為白點蟲,它會深入皮膚的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形成白色的小點狀胞囊。患有此病的金魚全身滿布白點,每個白點胞囊內含有許多幼小白點蟲,白點蟲吸取魚體***的營養而長大并增加數目,后來破囊而出,游到水中,再返回魚體上侵襲皮膚,形成更多的小白點。在患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磨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討厭的病原體,若不立刻治療,病魚身體會迅速受嚴重破壞而死亡。當白點蟲侵入魚體后,藥物治療不能奏效,只有當小白點蟲在魚體繁殖后,新個體游到水中,藥劑才能殺死它們。治療法為使用百分之0.01濃度的孔雀綠溶液,把病魚浸泡多天,直至小白點完全消失,孔雀綠溶液的毒性很強,不可使用過量,否則金魚亦會被毒死,或使用市售的Sera治白點劑、美利堅立滅白點、女王鯨治白點劑、AZ00治外寄生蟲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