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老鼠是貓咪與生俱來的本領嗎?
說到捉老鼠,很定有很多人認為這本事是貓咪天生,然而真的是這樣的嗎?相傳在上世紀30年代,我國有一位心理學家關于貓抓老鼠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把小貓分成四組:
第一組小貓出生后就與母貓隔離,不能看到母貓的捕鼠行為;
第二組小貓與母貓一起生活,可以看到母貓的捕鼠行為;
第三組小貓出生后就與母貓隔離,而與老鼠一起生活;
第四組小貓看到老鼠時就受到電擊,形成了逃避老鼠的條件反射。
然后控制不變量,讓這些貓咪長大。當貓咪長大后,再觀察它們對于老鼠的反應:第一組無動于衷;第二組表現出捕鼠行為;第三組即使見到別的貓抓老鼠,也不會去模仿;第四組則是貓怕老鼠,見到老鼠就逃跑。
這個實驗的結果就比較有意思了,它說明了一個問題,沒有母貓抓老鼠的誘導,貓咪并不是主動會去抓老鼠的。雖然在生活中我們都能感覺到貓生來就有一種“想捉住移動物體”的天性,要有移動的東西出現,手就會很自然地伸出去,有一種“不出手不行”的心態存在。但也不是說貓生來就會捉老鼠。通過練習,進行反復的訓練,才會掌握捕捉獵物的方法。
后天的貓咪又為什么會對貓咪產生興趣呢?僅僅是因為母貓的教導作用,呃,也許這算是一方面吧,但從貓咪的營養與飲食角度似乎更能解釋這個問題,貓的牙齒非常尖利,但咀嚼能力很差,一些高纖維的蔬菜水果不能通過咀嚼在口腔中初步分解,自然也就不能在腸道中消化吸收。它只能通過吃一些以蔬菜水果為生的動物,從中攝取某些維生素。
另外,我們都知道貓咪體內缺少了一種叫做牛磺酸的物質,這種物質和貓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息息相關,老鼠可以補充貓身體里不能***的牛磺酸,牛磺酸除了可以與膽酸結合生成牛磺膽酸,促進脂肪及脂類物質消化吸收外。還對維護其敏銳的視覺,正常的繁殖、免疫和神經學功能等諸多方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必需氨基酸。所以貓不是愛吃老鼠,而是為了視力保護與營養保健不得不吃。因此貓對小型嚙齒類動物,比如鳥、爬行動物、魚類都非常感興趣,不過和其他小動物相比,老鼠在人類的居住區域更好抓,而且很常見,所以抓老鼠就成了一些貓咪的日常了。
老鼠是四害,也是一些病毒細菌的傳播攜帶者,因此貓咪抓老鼠,也算為社會公共衛生做出了貢獻,但說實話,如今在大城市中老鼠并不常見,所以我們只能見到家中的貓咪整天無精打采睡大覺了,然而長期缺少運動的貓咪得病的概率可是會增加的哦!那么為了讓貓咪強健體魄,根據貓咪喜歡抓老鼠的愛好,主人們如果買一些比如電動老鼠之類的玩具供貓咪在家中玩耍,貓咪一定會玩的不亦樂乎的!
一:貓都是可以捉老鼠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寵物化,表現的不明顯而已。
二:貓捉老鼠系先天行為,系與生俱來既行為,系生物物種既本性黎嘎,但系由于以家社會貓寵物化。所以對于呢種先天既行為疏于訓練,已經表現得不明顯,貓長大之后就會捉老鼠了,捉鼠行為先至系后天形成。
三:貓捉老鼠都悟一定系因為肚餓,貓捉老鼠系因為老鼠體內有一種貓自身***捂到既物質,缺乏泥種物質既話,貓系夜間既視力就會有所下降。如果系成日系屋里面既貓,根本就捂使甘好既夜視能力。
一.養貓的人早上絕對不會遲到。
根據經驗,貓咪會在早上的固定時間準時跳到你的肚子上做早操,一直做到你起床為止。因此,你絕對沒辦法睡懶覺,并且無須鬧鐘,省下了買鬧鐘的錢。
二.養貓有助于樣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貓咪一日兩餐,時間固定,假如你過了時間還不給他喂飯的話,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三.養貓有助于搞好家庭環境
任何會妨礙貓咪打架、奔跑的東西都會被好好收藏,而且,為了確保貓咪的生命安全,任何易碎物品都會妥善保管。
四.養貓有助于養成勤勞的習慣
養貓之后,每天掃地、拖地是絕對不可少的,而次數則視你的貓咪的數量、活潑的程度及掉毛的速度而定。
五.養貓讓你有借口更換新家具
貓一般多大開始捉老鼠的,如何激發它的天性?
通常出生后4~5個月就能達到這個程度。
貓太小不但抓不到老鼠,還會被老鼠咬死,當貓咪身體的骨骼和腿腳發育發善后,就可以開始對貓咪進行抓老鼠訓練了。在剛開始的訓練貓咪抓老鼠的時候,要求不能太過于苛刻,要從易到難的進行訓練。
可以先用捕鼠籠抓一只,把老鼠用鐵絲綁緊扔到貓咪面前抓著玩,但最好不要讓貓吃,老鼠身上太多細菌,容易使貓咪生病,這樣下來時間久了,貓咪會主動去捉老鼠而不會去吃。

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要做好貓咪身上的清潔工作,貓咪在野外散養會帶有不少的細菌,所以清潔工作尤為重要,水溫要選擇合適,不能太涼或者太燙。
2、給小貓咪準備食物的食盆要打理干凈,小貓咪是很愛干凈的動物,把食盆打理干凈了,小貓咪才不容易得病。
3、喂食的時候,要注意定時和定量,當然最好每次都在同一個地點,這樣養成習慣,對小貓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鼠
貓捉老鼠是什么行為?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性行為?
在自然界中,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一般按獲得途徑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與生俱來的行為稱作先天性行為,如未睜開眼的雛鳥就能張大嘴向父母索食.另一類就是動物后天形成的行為叫學習行為.
先天性行為往往是一些簡單的,保證動物最基本的生存所需的必不可少的行為.
學習行為是動物不斷適應多變的環境,以便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證.學習行為的層次是不一樣的,這與動物的神經系統的發育情況有關系.
所以應該是天性的,當然學習行為也有一點
個人覺得要判定一種動物的行為,必須具體到某種具體的行為,如果一概而論,那么可以說凡是哺乳動物的吃都是先天性行為。
以人為例,吃是先天性行為,可如果吃一個核桃呢,這又變成了學習行為,因為我們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小孩子在吃核桃的過程中是經過了“嘗試與錯誤”這個學習過程的。雖然都是吃,但加上了學習過程就叫做學習行為,因為先天性行為是學習行為的基礎。
捕獲獵物對一部分哺乳動物來說是先天性行為,可這樣的捕獲率可能很低,在不斷的“嘗試與錯誤”中,捕獲率慢慢提高,這是學習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