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古:新農民要先“種好”自己的頭腦
膠州市洋河鎮朱季村65歲的杜高古,18歲開始種地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是個地地道道的“老農民”。
”那一年,杜高古53歲,他決心大干一場,圓了自己一直沒有忘卻的夢。
到2010年,杜高古共流轉土地500多畝,可由于土質問題,糧食產量上不去,三年時間杜高古賠了接近100萬。“出了很多力,操了很多心,得罪了家人。跟著我賣農資的親戚朋友也不理解,說你這不是傻嗎?賣化肥掙了兩個錢都賠了。怕工資沒有保障的員工,都離開我走了。”說起這段心酸往事,杜高古悄悄地撫了下眼角。
分析賠錢的原因,杜高古說,那時候地里產的糧食少,人工用的多。那時候全靠人工,種這么多地需要雇很多人。”
2008年起,杜高古買了一臺拖拉機、一臺收割機,此后每年添置。聽說***畝產高,他自費跑去***參觀學習,在***農村呆了10天。”“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杜高古在學生時代就在腦子里背得滾瓜爛熟的話。成立合作社之后,他的體會愈加深刻。”
“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嚴重干旱,井里沒有水了,我打了十六七眼井,都打不上來水。”此前,把土地流轉給杜高古的村民拿到錢總是心安理得,到了2015年、2016年、2017年,老百姓拿到錢總要對杜高古表表感激之情,“沒流轉給我們的地莊稼都蔫了,干得耷拉著頭,打不著糧食,他們卻沒耽誤拿錢。他們說:‘高古,太謝謝你了,你是真不容易,我們知道你不容易了。’我說,合同上怎么簽的咱們就***,我絕對誠信經營。”
通過為免耕播種機加裝起隆裝置,在播種工程中加帶實現二次***作業,有效解決了因***不實露種等問題。2015年,試驗田通過青島農業大學專家實打驗收小麥公斤,玉米畝產1062.5公斤,取得了高產豐收。
作為種糧大戶,每當進入病蟲害高發期,都讓杜高古心焦。“地里招了蟲子,去地里打藥是最苦的活了。有的人不適應農藥的味,背著藥桶一邊澆一邊往身上滴著水,有時候身上的皮都被腐蝕了。自己不打藥,那就得雇其他的婦女去打。那時候只要說明天打藥,第二天早上就會有好幾個婦女請假,這個錢寧可不掙她們也不想去打藥。”
不僅如此,病蟲害來勢兇猛,單純靠人工噴灑農藥,很難及時控制大面積災害。從2012年杜高古就動了***植保***的念頭,2014年,他經營農資掙了20多萬,去臨沂***了兩臺植保***。
“種上麥子之后,我就派合作社的兩個年輕人去學習,一個月之后,臨沂的老板把飛機和人一起給我送回來了。到了地里,他們一人操作一個,在地里飛,我那個高興啊。
杜高古介紹,植保***其實就是大直升機的縮小版,在田頭地埂就能垂直起落。機身上裝有GPS定位系統,能隨時調控飛行姿態,視線所見范圍都能控制噴灑效果。“植保***噴藥的效率非常高,平均一架***一天可以噴灑四五百畝地,相當于80多個勞動力,既省時又省力。而且噴灑均勻,擴散效果好,更加環保高效。“現在人工難找,費用也貴,對于大面積噴藥來說,使用植保***無疑最省錢。”
看杜高古使用植保***噴防效果好,一些種糧大戶也經常來向杜高古租借。于是,杜高古推出了植保******業務,每畝作業收取20元租機服務費。植保***自己“打工”,不僅讓杜高古收回了成本,還有了盈利。他也盤算著再***幾架***,成立“飛防隊”,致富的同時,讓其他種植大戶也享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便捷。
“黨的政策好,我這兩年也有笑模樣了。前幾年賠錢,這幾年收支能夠平衡,就因為全程機械化了。國家對***農機補貼很高,種地補貼也很高,從這方面再找補找補,還能堅持住了。但是我不敢說掙錢,因為真的是不掙錢。”杜高古說,靠經營農資他的生活可以很富足,費心費力經營合作社不是以掙錢為目的,他就是想帶著大家蹚出一條路,“地總得有人種,別人栽櫻桃種蘋果是掙錢,但都不種糧食的話怎么辦?‘地怎么種?由誰來種?’這兩個問題值得探討。我年紀大了,過幾年就撂挑子了,但是得后繼有人,摸索出一條路子來讓后面的人干。”
2008年起,杜高古一家就搬到了城里住上了洋樓。這些年,他每天都要開車半個小時從城里回合作社,早上8點半準時上班。杜高古說,他現在更多的是坐鎮指揮。今年我還想加大經營規模,擴大土地流轉。只要身體好,我不能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