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魚的飼養方法
水溫,25℃-30℃為佳。鸚鵡魚喜歡新水,時間再忙也要記得換水一周保證換兩次為佳,同時,鸚鵡魚天生的呼吸系統缺陷,因此對水中溶氧量比較高,24h保證供氧。
鸚鵡魚性情比較溫和,食性雜,紅蟲、面包蟲、小魚、蚯蚓、薄片和顆粒都可以用來喂食,每天兩次即可,上午和晚上各一次。飼料選擇可以是寶增紅、拉瑪紅等市場常見的鸚鵡魚飼料。
一般情況下,鸚鵡魚因為膽小會在入新缸時變色,避免受到驚嚇,等鸚鵡魚慢慢適應水質和環境后就會慢慢好起來。別和其他魚種混養,一是從美觀程度上來說,一個是鸚鵡魚特性來說。魚缸不適合造景,可以放點沉木和陶罐來調節水質ph的同時,讓鸚鵡魚藏身。喂食的時候適當敲打水族箱,讓它們出來吃食,光照和過濾要好,有助于水質的調節和鸚鵡魚的發色。
鸚鵡魚飼養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鸚鵡魚疾病,這就需要我們家中常備魚藥,以便不時之需,及時的處理。關于混養,不要和羅漢混養,羅漢具有攻擊性,可以選擇和龍魚、戰船和菠蘿混養,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
鸚鵡魚飼養涉及到一個鸚鵡魚繁殖的問題,因為鸚鵡魚是紅魔鬼和紫紅火口人工雜交出來的,所以按理來說是沒有繁殖能力的,不過,有興趣的玩家可以用慈鯛種類繁殖玩玩。
水溫21度~35度,以25~30℃最好。鸚鵡魚比較喜歡新水,每天應該盡可能換1/5的新水。如果水質弱酸性而清爽,就不要經常換水。由于遺傳基因的因素,鸚鵡魚的呼吸系統是不夠完備的,其功效也只有其他魚類的一半,所以鸚鵡需要水族箱中的溶解氧要高很多。性情溫和。食量很大,雜食性,紅蟲、豐年蝦、面包蟲、小魚、水蚤、蚯蚓、顆粒等相當多的飼料都可以喂給。每天可以喂兩到三次。為保證體色的鮮艷,應該經常投喂“寶增紅”之類的飼料。新魚入缸因為水質的突然改變會有變色,適應環境和調整水質以后會逐漸好起來的。最好先不要在鸚鵡魚的缸里混養其他品種的魚。水族箱中最好設大型水草、陶罐、沉木用來讓鸚鵡藏身。但是經過人工訓練的鸚鵡魚可以改變膽小的習性:經常敲擊水族箱,使鸚鵡魚形成習慣;可以只投喂一半的食物,逼迫他們出來覓食;和膽量大些的魚混養,帶動它們活動。鸚鵡魚的領地意識很強,經常會看到它們同類之間在打架,增加飼養的數量就會減少打架的現象。由于性情活潑好動,鸚鵡還喜歡搬弄底沙。可與瑪麗、珍珠、劍尾、麗麗。神仙魚混養;可以和溫和的大型魚一起飼養。也可以從小就和體形小一些的羅漢混養,這是因為他們領地意識很強的緣故。加入青霉素、甲基藍后也會使鸚鵡魚體色變淺。增加光照、加強過濾、加厚濾材、加溫到28度都是保持體色的切實可行的方法。新換水時要注意保持水質的一致。發現鸚鵡魚退色時可以喂增色飼料或蝦肉 但經過人工染色的鸚鵡魚在養殖一段時間后肯定都會退色,而且是不可逆轉的。
飼養要注意以下幾點
1.水質要求
鸚鵡魚喜歡弱酸性且硬度較低的軟水。由于鸚鵡魚先天性嘴唇不能閉合,吞吐水流的控制能力較差,經過鰓部的水流較小,靠水流與鰓部***氧氣的能力較其父本與母本及其它魚類就差得多了。因此,飼養鸚鵡魚的水體必須要有充足的氧氣。水族缸最好配備生化過濾棉、水泵、增氧曝氣設備。具體指標是PH值6.5左右、溶氧8毫克/升。
2.溫度控制
鸚鵡魚對溫度適應性較強,在2 0~3 0℃的水溫中能自由生活。但是鸚鵡魚又對溫度相當敏感,它在低水溫和水溫劇烈變動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應激反應而導致體色暗淡失去艷麗的光澤,甚至會出現黑色的條紋或者斑紋。飼養過程中最好使水溫保持在2 5~2 8℃范圍內,每次換水前后水溫差不宜超過0.5℃。
3.飼養管理
鸚鵡魚食性雜,人工餌料、薄片、顆粒、紅蟲、豐年蝦、水虱等幾乎什么都吃,而且相當貪吃,因此要養活鸚鵡魚很容易,要養出體質健壯、體色艷的鸚鵡魚卻不是容易的事。每天要定時定量投喂餌料,合理搭配餌料的營養,定期投喂鮮活的小蝦、小魚,最好選用專門為鸚鵡魚配制的人工餌料,這種添加了蝦紅素和D一類胡蘿卜素的飼料,直接投喂不但方便而且可以使鸚鵡魚的體色更加鮮艷好看。
熱帶魚新手必讀
一、水
水是魚類生長的最基本的條件,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熱帶魚的生長繁殖。許多熱帶魚愛好者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在養魚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影響了對熱帶魚的飼養。所以在養魚之前,必須對水有一個比較詳盡的了解。
1.水質
自然界里所有的水都含硼或多或少的,各種不同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直接影響到魚類的生長,由于熱帶鰭魚生活在熱帶水域里的小型魚類,所以它們對水的要求比其它魚類要高得多。自來水、河水、井水、湖水等都可以直接飼養金魚,但如果直接用來飼養熱帶魚,就會使熱帶魚得病,以至死亡。因此,我們要養好熱帶魚,就是滿足熱帶魚對水質的要求。
所謂水質,主要是指:水的硬度和酸堿度。
水的硬度是根據水中鈣、鎂、鐵鹽的含量多少而定,當這些鈣鹽類在水中含量達到每升水65毫克時,稱為中性水;低于65毫克時,稱為軟水;高于65毫克時,稱為硬水。井水、泉水多數屬于硬水;雨水屬于軟水;自來水、河水則大多屬于中性水。判斷水硬度的簡易方法是看開水壺底是否積水堿,積水堿的是硬水,否則是軟水。水煮沸后可以軟化。
水的酸堿度,即PH值,是根據水中氫離子含量多少來確定的,PH值的范圍在0-14之間。測定PH值的方法是用石蕊試紙和比色板,將試紙放入水中半秒種后取出,與比色板比較即可得出PH值的多少,當PH值小于7時,是酸性水;等于7時,是中性水;大于7時,是堿性水,大多數熱帶魚適合生活在PH值6-8的范圍內,試紙和比色板在各地的醫藥商店均可買到。
城市里的人飼養熱帶魚大多數用自來水,而自來水基本上屬于中性水,其硬度和酸堿度都符合飼養捕魚的要求,所以在這方面不必過多擔心。但是自來水也有其不足之處,自來水是用***和漂***進行消毒殺菌的,而***則是對熱帶魚危害較大的物質。用自來水飼養熱帶魚時,則必須除掉其中的***。主要方法是晾曬法和化學法。晾曬法即在烈日下曬二天,或者在缺光處晾4-6天才可使用。化學法即用硫代硫酸鈉除氯,其比例為每10公斤水加1克硫代硫酸鈉。攪拌溶解后,即可使用。
2.換水
熱帶魚在生長過程中,要不斷排泄糞便,水中殘留的餌料也在不斷地氧化和腐爛,所有這些都會產生有害物質,使水質變壞,影響熱帶魚的正常呼吸,使魚患病以至殘廢所以要經常的及時的給熱帶魚換水,和全部換水。
部分換水又叫兌水,就是用虹吸管將魚缸底的魚糞便,殘餌料及其它污物吸出。部分換水不需要將魚及水草撈出,吸水量以缸內水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為宜,大魚缸則可少吸一定的比例,總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臟水吸出后,要加入同量,同溫的經過晾曬或化學除氯的新水,若水溫低,可加開水或用加熱器將水加熱至缸里水溫為止,再將新水兌入缸內。兌水的次數以秋冬季每周二次為宜;炎夏季每周三次為宜。
全部換水是缸里污物較多,水草和底沙需要重新清洗時所應時行的。全部換水應將魚缸里所有設備全部取出;將水草拿出;將魚全部撈出,暫時放在與原水同溫的其它容器里;用海綿或沙布將缸壁及缸底擦洗干凈,再用清水沖洗遍,然后沖凈,再重新裝缸。加入新水后要等二至三天再將魚重新放進缸里,即使是經過化學處理的水,最好也不要立即將魚放進去,以免新水對魚刺激太大而發生意外。全部換水的次數以三至四個月一次為宜,但若水質發生變化則應隨時換水。
二、水溫
溫度的熱帶魚生存的最重要的條件,沒有適合熱帶魚生長的溫度,熱帶魚就無法生存,熱帶魚是狹溫性動物,它們對溫度是極為敏感,筆者曾做過試驗:將孔雀魚放在無水草無光照的魚缸里,不喂食,它們可以活四個月以上,但是如果溫度不適宜,它們很快就會死亡。
1. 熱帶魚適宜的水溫
熱帶魚生活在水溫應以20-30度為宜。但不同種類的熱帶魚,對水溫的要求是有差異的,如孔雀魚、劍尾魚可以忍耐10度左右的低溫;而五彩神仙魚、虎皮魚等在低于18度時便會死亡。但水溫也不宜過高,水溫過高水中菌類便會大星繁殖,魚病就會增加。所以要飼養好熱帶魚,就必須控制好水溫,使之適合熱帶魚的生長。大多數熱帶魚的生長水溫以20-24度為宜;繁殖水溫以25-28度為宜,晝夜溫差不應超過4度,否則就會影響熱帶魚的生長。繁殖時的水溫應保持恒定,這樣會更有利于親魚的生產。魚卵的孵化和幼魚的生長。
2. 水溫控制
目前控制水溫的方法主要分為自然控制和人工控制。
自然控制就是將魚缸放在朝陽的房間里,讓魚缸多接愛陽光,以增加水溫,或者讓魚缸盡量大一些,盛水多一些,這樣的同樣的時間內,就會減少因氣溫變化而引起的水溫變化。但是在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時間里,尤其是北方地區則需要以人工控制水溫。
人工控制水溫的辦法主要有:火爐、火炕、暖氣等加溫。但隨著熱帶魚的普及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電熱器控制水溫。用電熱器控制水溫最好配備恒溫裝置。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恒溫器一般是比較可*的。每只恒溫器可帶動若干個加熱管,但每個加熱管所在的魚缸盛水應該同樣多,以免引起水溫過高或過低,恒溫器和加熱管在放進水里和取出時,要先斷電,以免發生意外。
另外,用白熾燈泡加溫也是一種較好的辦法,既可以提高水溫,又可以使沒有日光照射的魚缸里的水草生長良好。
三、氧氣
任何生物都需要氧氣,可以說沒有氧氣就沒有生命。熱帶魚的生存同樣離不開氧氣,熱帶魚生長所需要的氧氣是通過其鰓部的微血管吸收水的溶解氧來進行的。再通過血液循環帶到魚體各部們。它們排出的二氧化碳也是通過其鰓部的微血管進行的。水中溶解氧含量多少是熱帶魚生長好壞的重要樗。若水中的溶解氧缺少,熱帶就會浮到水面,發生"浮頭"現象;若水中溶解氧嚴重缺少時,熱帶魚就會因窒息而死亡。
水中溶解氧的來源,一是*空氣中的氧溶解于水,空與水面的接觸面越大水中溶氧量就會越多,所以水表層的水膜要經常清除,以增加水與空氣的接觸,二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所以要使水中含氧量增加,就應該在魚缸里種植一種數量的水草,及時清除魚的糞便和殘餌雜物,經常換水,也是增加水中溶解氧的重要方法。溶解氧的含量與水溫成反比,水溫高,則溶解氧含量少;水溫低,則溶解氧含量多,而熱帶魚又要求較高的水溫所以用氣泵往水里充氣是緩解這一矛盾的好辦法。魚的放養密度則是溶解氧能否夠用的關鍵問題,如果水多魚少,溶解氧就夠用,反之,則會發生缺氧。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還要看其它方面的因素。筆者曾在一個90*65*35厘米的魚缸里放養600條成年孔雀魚,同時用氣泵往水中充氣,這些魚從未發生缺氧現象。所以養魚愛好者應根據每個魚缸具體情況決定熱帶魚的放養密度。
四、光線
光線對于熱帶魚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沒有光熱帶魚就無法生存。光線對于飼養熱帶魚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光是所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沒有光,水草就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就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氧氣。就不能維持本身的生存。光線對于水草是重要的和需要的。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度,光線過強或者光照時間過長,水草的枝葉就會生長綠苔,影響水草的光合作用;但是光線過弱或者光照時間過短,水草的枝葉就會因光合作用太少而變黃甚至枯死。那么怎樣才能使水草較合理地接受光照呢?如果在有陽光的房間擺設魚缸,最好在早晚陽光不太足時,各接受一小時左右的陽光照射,千萬不要接受強陽光的直射。如果有沒有陽光的房間擺設魚缸,就應該彩燈光照射,燈光照射水草的時間一般用60瓦的白熾燈泡或者40瓦的日光燈每天照射六小時左右為宜。
鸚鵡魚怎么養,養幾條最旺財
平時大家見到的鸚鵡魚已經長的很好了,其實鸚鵡魚苗出生后,是沒有任何鸚鵡魚特色的,反而有點像是一般中南美洲的慈鯛魚種。在進過20天的生長發育后,小血鸚鵡魚的外型才會慢慢轉變,這個時候小鸚鵡魚的頭背部肌肉會漸漸地隆起,而且厚度也會開始增加,出現圓潤憨厚的雛形。而且體色也由條紋黑慢慢變成灰銀色,這是由于鸚鵡魚體內的紅***素已經開始有累積增生的趨勢,但是還不是紅的,因為它還小才3公分。這個時候需要大家給小鸚鵡魚提供足夠的營養,讓其慢慢發色變紅。
鸚鵡魚大約在出生50天、約5公分時,才會顯現出體色變紅的情況,建議魚友們在此時喂養以揚色飼料為主,既提供了充分的營養,還能有助于鸚鵡魚及早變成紅色。在這段時間鸚鵡魚在營養上若沒有得到妥善照顧,導致體色沒有變紅,那么大家就放棄吧,它已經成了真正的丑小鴨,不會變成白天鵝了。所以這個時期是鸚鵡魚成長的關鍵期。
所有的鸚鵡魚都長著渾身圓滾滾的可愛造型,這是它們的特色,如果想要保證這樣的體型,除了要在小魚苗期提供充足的營養外,還有就是需要喂食蛋白質含量在百分之三十二左右的飼料,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鸚鵡魚發育成如此可愛的身形。
以上是就喂食方面的說明,想要保證鸚鵡魚健康,大家還需要注意水質。雖然鸚鵡對溫度適應性較強,能在20℃~30℃的水溫中能自由生活。但最好養飼養鸚鵡魚的水溫保持在28-29度,同時還要注意水的ph值弱酸性為宜,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鸚鵡魚才會更加活潑。
祝好~
鸚鵡魚介紹
1、【基礎知識】鸚鵡魚介紹
鸚鵡魚是大伙喜歡的一種熱帶魚,價格適中,生命力強,好喂好養,觀賞性也很好---我就喜歡吆!下面就介紹一下鸚鵡魚,希望熱愛鸚鵡魚的魚友對鸚鵡魚有個直觀的認識!
2、關于鸚鵡背鰭倒伏打不開
鸚鵡是人工雜交品種,所以感覺缺陷比較多。其中背鰭多有倒伏、歪斜、打不開等現象。這樣的鸚鵡細觀察所占的比例還是非常高的。鸚鵡應該是魚鰭完全舒展,各鰭完全打開,而許多鸚鵡的背鰭有問題,其他的胸鰭、臀鰭、尾鰭等較少見。希望各位魚友挑選鸚鵡時要細心觀察,避免這樣的缺陷。
3、關于鸚鵡身體歪斜畸形
鸚鵡身體某部位出現歪斜畸形的也比較多見,特別是尾柄附近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樣的缺陷比較明顯,大家細心一點大多能夠發現。
4、關于鸚鵡的嘴形
各種不同品種鸚鵡的嘴形有不同標準。普通鸚鵡一般T字形、V字形、倒三角形為好,元寶鸚鵡以月牙形嘴居多,金剛鸚鵡是一字形嘴。特別要注意的是鸚鵡歪嘴的很多,一定要注意挑選。另外下嘴唇突出(兜齒)的不好看,注意挑選下嘴唇內收的為好。總的原則是正面看要形成笑哈哈的笑嘴,這樣的才招人喜歡。
5、關于鸚鵡的眼睛
鸚鵡的眼睛要大小適宜,透亮有神。小眼睛不好看,太大一般是老頭魚。另外主要注意的是眼圈要金黃色完整透亮,有許多鸚鵡的眼圈有黑紗,不能形成完整的金色圓環,不好看。小的鸚鵡有的能褪掉,中大魚眼圈有黑紗的就沒辦法了。挑選時盡量要挑眼圈沒黑紗的才有保證。
6、關于鸚鵡的體色
誰都希望自己養的鸚鵡紅艷可人,但是不少魚友的鸚鵡顏色并不鮮艷,問題出在哪里呢?這里面多講一些:
第一,盡量不要買打色的鸚鵡。打色的鸚鵡非常容易區別。
a、打色的鸚鵡首先感覺是紅的過于艷,紅得發紫。真正養紅的是大紅、鮮紅色。
b、打色的鸚鵡顏色不均勻,靠近背部的地方顏色重,身上有大小不一的紅點。
c、打色的鸚鵡剛進來時候很紅,過幾天就掉色了,缸水都會變紅的。
d、褪色后的鸚鵡后背部位留有一條深色的色素沉著。
e、打色的鸚鵡也能養紅,但是打色對鸚鵡健康有影響,以后也要打的色一邊褪、真正的紅色一邊上,有時針孔部位還是會留下痕跡。
f、不打色的鸚鵡在魚店里很少有很紅的(除非魚友不養了剛拿去沒幾天的),原色的鸚鵡一般是橙紅色。
第二、水質要保持好。鸚鵡在弱酸性老水中會比較紅,所以不要經常大量換水或是倒缸,這都容易使鸚鵡褪色。而要保持水質清澈透明還不能經常換水就需要強大的過濾系統,最好是頂濾加缸外機兩套以上的過濾系統。鋪底沙也可以,但是不要用珊瑚沙。我因為養的密度較大沒有鋪底沙,太不好清理,除了過濾外每天再用細眼網抄撈撈魚糞便。
第三、要保持魚健康,精神狀態好。有病的魚不可能顏色鮮艷,任何魚都是一樣的。所以保證魚的健康無病,不和大型兇猛魚類混養,保證魚不出現緊迫、膽小等狀態,才能把鸚鵡養出好的顏色來。
第四、飼料的問題。如果只喂血蟲、面包蟲等缺乏蝦紅素的天然飼料,很難把鸚鵡養的顏色鮮紅,除非經常以河蝦為主食。所以我的經驗是每次喂食都是先喂顆粒飼料到半飽,然后再喂血蟲、面包蟲、河蝦等喂飽,每天兩次。這樣既能喂紅,又能讓鸚鵡吃飽、長得快。飼料我是用寶贈紅、等幾種一起來喂的。
第五、光線的影響。鸚鵡在較暗的環境中會變紅,而強烈的燈光或日光都容易讓鸚鵡發白。選用臺灣紅等燈管照在魚身上很漂亮,也有助于誘色。
第六、關于黃色鸚鵡。黃鸚鵡一般是原色的黃色品種,如果不喂增色飼料一般能保持鮮艷的明黃色,但是如果喂增色飼料,一樣能喂成鮮紅色。也不排除有的魚友養功不到喂成了胡羅卜色,紅不紅、黃不黃的。
7、關于鸚鵡身體上的黑斑
鸚鵡小時候和羅漢一樣都是灰灰的、有墨跡的模樣,到兩公分以上開始慢慢變圓、褪色、褪墨跡,變成黃白色,然后再慢慢變成桔紅色、紅色。有的小鸚鵡褪色慢,往往身上還留有黑斑沒退干凈,這樣的不要緊,過一段時間隨著小鸚鵡長大就會退干凈的。如果有的已經比較大了(8-10公分左右)還沒有褪干凈,這樣的很有可能就褪不干凈了,不建議買這樣的。另一種就是原來已經褪干凈的因為運輸、環境不適等外因身體、魚鰭、眼圈等又長出了黑斑的,這樣的一般適應環境后都能褪掉。有個小竅門,可能不太正確大家探討,一般中魚以上的鸚鵡如果身上的黑斑是那種較淡、但是深入到肉內的,大部分是原來一直沒有退干凈、以后也不太可能退干凈的,如果是很濃重的黑斑、但是明顯浮在身體表面的,過不了幾天就會褪掉的。
8、關于鸚鵡起頭
金剛鸚鵡和達摩鸚鵡是起頭的,紅財神也是起頭的,這些鸚鵡品種要求就是要有頭的,當然是頭越大越好,非常威武。另外普通鸚鵡也有一些可以起頭,這主要是來自紅魔鬼的起頭基因。一般2年以上的
魚缸養魚密度幾鸚鵡魚混養。。。
根據每升水養1厘米魚的一般經驗
您的魚缸適合飼養5CM以下的小型魚35條,或5—10CM的中型魚5條,或10—20CM的中大型魚5條。
血鸚鵡性情比較溫順,較適合與其它魚混養。比較常見的是和金菠蘿、地圖等美洲中大型慈鯛以及銀龍、金龍、紅龍等龍魚混養。往往鸚鵡是被欺負的角色。但是也有一些鸚鵡的攻擊性很強,特別是金剛鸚鵡、元寶、財神、魔鬼鸚鵡等一字嘴、月牙嘴的鸚鵡品種,因為嘴不像普通鸚鵡那樣不能閉合,而是正常嘴型,再加上個體很大,所以有較強的攻擊性,混養時要注意體型的差距,注意觀察。較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大缸多只混養,加大密度以降低攻擊性。
鸚鵡魚飼養密度
嚴格意義上來說,1公分的魚對應1L的水比較恰當,這是大家公認的。也就是說一條10公分左右的魚,可以用10L的水來養,也是鸚鵡魚飼養密度的一個小訣竅。比如說,有一個長寬高是1m*80cm*70cm魚缸,水的體積就是10*8*7=560L,如果是一條魚10cm,那么就可以養56條了。當然,雖然是這么計算,但是真真養起魚來,就不一定要養這么多了,這個除了考慮水體外還要考慮其他的幾種因素,比如魚體實際大小、魚缸過濾系統狀況等。
關于鸚鵡魚飼養密度,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過濾。過濾系統中,濾材的多少,率泵、氧氣泵功率的大小,都和鸚鵡魚飼養密度息息相關。因此,給魚缸配備相應的過濾系統,同樣可以擴大對鸚鵡魚飼養密度的選擇。過濾系統越強大,鸚鵡魚飼養密度就越大。
鸚鵡魚混養才好看,鸚鵡魚飼養密度的大小,對鸚鵡魚缸的美觀程度有直接的影響。因為,鸚鵡魚相比較其他的大中型魚類,比如龍魚、虎魚、羅漢等相對便宜一點,因此,大多數玩家會多買幾條進行混養,從一定程度上滿足和大多數玩家朋友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