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的孔雀魚出現了針尾,我往缸里撒了鹽,怎么還不管用呢、、
孔雀魚針尾病如何防治
針尾病在孔雀魚的魚苗養殖過程中最為常見,一般在魚苗出生一周后至第八周這段時間內患針尾病的比較多,如果不注意可能導致魚苗全部死亡,令人惋惜!
針尾病的發病癥狀
肉眼仔細觀察可以看見尾鰭縮在一起,即尾鰭的展開夾角明顯變小,游動不正常,常常獨自躲在角落里或者浮于水面,晃動身體但不向前游動,攝食量減少,最后死亡。對于稍大的魚體可能伴有病菌的寄生,可看到尾部或者頭部皮膚的表面有一層白翳似的東西覆蓋。
針尾病的發生環境:
1,相對狹小、魚只過多的水體,當水質變差、水體混濁、殘餌糞便較多時,易發此病。
2,水溫變化大時,包括水體的溫度和室內溫差,易發此病。
3,短時間內注入大量新水,也是造成針尾病發生的因素之一。
針尾病的預防:
防止孔雀魚苗得針尾病,把握一個“穩”字即可,我們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穩定水溫。發生針尾病的水溫都不是很高,一般在26度以下,所以我們要把水溫控制在29~30度。水溫26度與30度的差別是巨大的,用手試水也可以感覺到明顯的區別,魚的活動情況和攝食速度也是明顯不同的,30度水溫時的魚苗攝食量明顯增加,活動量很大,免疫力較強。如果室內溫度與魚缸內的溫差較大,就不要充氧了,冷空氣也容易引起針尾病。
2,穩定水質。魚苗的密度不可太大,一般來說30cm×30cm×30cm的魚缸,放養魚苗的數量最大為50尾,也就相當于一窩魚苗的數量。當殘餌和糞便較多時抽出即可,蓄水以老水為最好或者晾曬5天以上的水,切忌不要大量添加新水,待蓄水保持與缸內水的溫度平衡,蓄水時避免水流沖擊到魚苗身體。
針尾病的治療
魚苗針尾病的死亡率很高,如果發現的及時還是可以治愈的。對于剛患病的魚苗,可以撈出放到大缸中單獨飼養,加入少量粗鹽或青霉素,喂食鮮活水蚤,加強過濾使水循環起來,強迫魚苗游動,一周內可以治愈。
總之,老水養魚苗是最基本的原則,穩定水溫和水質可以有效的避免孔雀魚苗“針尾病”的發生。
孔雀魚針尾后魚缸的處理拜托了各位 謝謝
孔雀魚的大部份病癥,都是飼育者本身的疏忽所引發的,通常引發的病癥有四大因素: 1.水質的 常見疾病 惡化 水質惡化的最大原因是投餌過量所引起的水污染以及過濾器污穢所引起的有害質的積存。只要每日的投餌適量,以及適當掃除過濾器與水質調整都可以防止發生。雖然適當的換水也有必要,切勿大量換水,這樣對孔雀魚會有傷害,需要稍稍注意。另外,如果過度清潔過濾器,也同時洗掉繁殖的過濾菌,從而導水質惡化。 2.水溫的變化 孔雀魚是屬于變溫動物,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水溫度變換體溫的。水溫不論高或低都有礙魚體機能正常的運作,尤其水溫的上升或低下,對孔雀魚是最大的致命傷。結果體內的代謝不順,食欲也低下而會衰弱下去,也要注意季節早晚過度落差很多。 3.粗魯的接觸魚身 孔雀魚的身體表面是特別纖細而易損傷,所以利用魚網撈起時,要特別小心,否則體表一但損傷,細菌會從傷口侵入而感染。若不用魚網而用手撈起時,也不要用指甲損傷魚體。請特別留意。 4.帶進病癥 孔雀魚容易患病的原因中,估計最大的比例是受到他魚的感染,若將新購入的孔雀魚放于水族箱內時,一定要先行確認,是否有病癥或先養于檢疫缸觀察三、五天,確定無病癥再放入。 一般常見的病癥 1.白點病癥狀:魚體全面會出現直徑1mm以下的白色細點,并且一定會從各鰭發病之后再擴散至全身,如不予處 置時,將會漸次衰弱不久就會死亡。這是淡水魚典型病癥。盡管孔雀魚發病率不多,但也不是說完全不會發病,所以大意不得。原因:白點蟲等纖毛蟲所寄生引發的病癥,其體表的白點即是寄生蟲的本體。寄生蟲的外圍的表皮呈白色狀者也有,白點愈多則表示寄生狀態愈為嚴重。 2.爛尾癥癥狀:是從尾鰭開始附著黃白色粘著物。不久,再蔓延至各鰭,并漸次糜 病態孔雀魚 爛。尤其病情進行時,鰭部會呈爛腐狀,甚或斷落尾鰭都有。因食欲大減,不久連肌肉也被侵腐而衰弱致死,故有必要及早治療,發病雄魚較多,是其特征。原因:遭受卡拉姆那里斯細菌感染所引起,感染途徑為傷口,而受傷大部份由于魚只之間的爭斗,粗魯的接觸所引起的居多。 3.水霉病癥狀:別名口腐病,棉花病,但正名為水霉病。這是水霉寄生于體表而帶上棉花般是白色狀,不久蔓延至全身而腐爛皮膚,尤其病情進行時水霉繁茂部份會腐爛掉落都有可能。而到了患病中期以后就會失去食欲,游水也欠活潑,不久將會死去。原因:體表的傷口或錨蟲,魚虱等寄生所引起的傷口,由水霉科的真菌著生引發二次病癥者。真菌大都是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居多。 4.松球病癥狀:全身的鱗片豎起魚體,全面也會鼓滿,病名是因為看似松球般乃有此名。如病情進行則魚鱗會剝落,于是不能再游水而導致死亡。原因:遭受野羅孟那斯細菌感染所引發。 5.口腐病癥狀:口部外圍或頰部附近呈白棉花狀而不能再進食,不久,將會衰弱而致死。原因:與爛尾病一樣,卡拉姆那里斯細菌感染為原因。輸入孔雀魚帶來的新感染癥狀:鰓部腫脹而在水面痛苦中勉強呼吸,并且合閉尾鰭而不時在搖頭,做不自然的游水動作,不久,魚體呈白濁狀而衰弱致死。原因:由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細菌為感染因素。而一旦發現感染的魚只時,必須隨即隔離于其它魚缸。初期者,只有換水或加入鹽水也可改善。治療:可使用一些市售的殺菌劑來進行藥浴,大部份的情況都會有所改善。若仍然無法痊愈,原因可能在于一些導致細菌性的感染的因素,并未消除,如水溫過低,死魚未撈出等。患水霉病癥者,可能要注意水質,應撈除死魚或殘餌,并趕快換水,而松球病可能要優先改善水質,藥浴除去水中的病原,待魚較有食欲后,用細菌治療的藥餌喂食。至于爛鰭、爛尾等外表癥狀的魚只,換水并佐以藥浴,情況也能改善。 根據飼養要求,把水弄好,魚缸繼續用需清理干凈,晾曬一段時間再用。
孔雀魚針尾病
孔雀魚針尾病對于剛患病的魚苗,可以撈出放到大缸中單獨飼養,加入少量粗鹽或青霉素,喂食鮮活水蚤,加強過濾使水循環起來,強迫魚苗游動,一周內可以治愈。
孔雀魚針尾病肉眼仔細觀察可以看見尾鰭縮在一起,即尾鰭的展開夾角明顯變小,游動不正常,常常獨自躲在角落里或者浮于水面,晃動身體但不向前游動,攝食量減少,最后死亡。對于稍大的魚體可能伴有病菌的寄生,可看到尾部或者頭部皮膚的表面有一層白翳似的東西覆蓋。
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保持水質,養鳳尾魚時要做到魚缸里的水必需干凈,如果時間太長導致水變渾濁必需及時換水,時間太長會造成魚缺氧死亡。
2、提前備水,換水時要注意,要提前一天準備好水,因為剛接的水比較涼,鳳尾魚屬于熱帶魚,剛接的水就把魚放里面也會導致魚死亡。
3、控制食量,分早晚兩次喂魚,喂的時候不宜魚食放太多,保證每次吃完幾乎沒有殘留最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雀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爛尾病
孔雀魚針尾病表現癥狀
肉眼仔細觀察可以看見尾鰭縮在一起,即尾鰭的展開夾角明顯變小,游動不正常,常常獨自躲在角落里或者浮于水面,晃動身體但不向前游動,攝食量減少,最后死亡。對于稍大的魚體可能伴有病菌的寄生,可看到尾部或者頭部皮膚的表面有一層白浮似的東西覆蓋。
預防措施
1、喂食要喂豐年蝦。熟練掌握吹蝦技巧,保證食物充足規律***。豐年蝦幼蟲基本不會臟水,多喂無害,小魚極愛吃,定會搶光,不必擔心余糧,且對小魚生長有利。
2、要大量換水。雖然余糧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小魚還是要排泄的。而且魚長到一定程度,還是要喂飼料。大量換水可以有效降低水中有害物質的濃度,特別是缸中有病魚時,可以降低病菌的濃度。
3、換水要用滴流。使水溫、水質均勻緩慢變化,最大限度的降低對小魚的刺激。特別是用滴流法時,新水與老水有溫度差也不會發生問題。
治療方法
1、提高水溫。水溫提高并保持在30度以上。
2、加入大鹽。放入大量的大鹽,大約1升水1克鹽。
3、放入土霉素。在水中加入土霉素,每10升水1克,先以溫水化開。
4、注意換水后要及時補足大鹽和土霉素。
孔雀魚針尾病又叫魚類暴發性傳染病。本病主要病癥最初見魚兒煩躁不安各鰭條緊夾不展游泳時呈蛇行或只甩尾巴不怎么前進似在掙扎進而眼眶下頜體表胸鰭基出現小塊或點狀血斑。有的鰓絲出血鍺端爛蝕重者爛至鰭基但也有為數極少魚只,在重感染魚群中不發病估計此病由腸道先行感染有部分孔雀魚已由遺傳獲得免疫,有研究者認為是嗜水汽單胞菌所致。
孔雀魚針尾病的治療方法:
1、隔離移開病魚或健康的魚。
2、漂***1PPM入缸每是一次。
3、土霉素或氯霉素0。25~0。5PPM,或呋喃唑酮0。2~0。5PPM入缸不換水連用五次(隔日一次)。若是預防用藥按2、3中的藥量,隔1~2天施藥一次。
4、藥餌。連用3天,劑量為土霉素2。5~4克/50千克魚或呋喃唑酮2~5克/50千克魚。
小孔雀魚不換水,不喂東西能活多久
看你幾天的假期了,如果平時狀態一直比較好的話,一個星期沒問題,但是如果魚的密度大,或是水質一般的話,一般也就3、4天吧。如果你是長假期的話,最好帶回家,就像一樓說的用礦泉水瓶子帶回去就可以,我也這樣做過,一天是沒問題的。
孔雀魚針尾怎么辦
針尾最好不要減掉尾巴,如果是爛尾的話可以減掉尾巴的。針尾應該是小孔雀魚吧,針尾的原因有人說是因為換水太勤導致的,也有人說是因為水太臟了導致的。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是水溫變化太大和水臟導致的。而且如果營養不夠好的話,小魚長得慢,抵抗力低也很容易得病死,另外,換個大點的地方來養幼魚。
得了病的好像就不是很好治療了,我曾將試著完全換水,然后加高點水溫,水中放一點點海鹽。有的不是特別嚴重的就可以恢復過來。樓主也可以嘗試一下。
另外,我現在改原來的喂蛋黃為現在的紅線蟲了。小魚長的快,也不容易污水。如果有條件可以嘗試下,小魚成活率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