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ffrhl"></listing><ins id="ffrhl"><span id="ffrhl"></span></ins>
<menuitem id="ffrhl"></menuitem>
<menuitem id="ffrhl"></menuitem>
<cite id="ffrhl"><video id="ffrhl"><thead id="ffrhl"></thead></video></cite>
<var id="ffrhl"></var>
<var id="ffrhl"><strike id="ffrhl"></strike></var><var id="ffrhl"></var>
<listing id="ffrhl"><dl id="ffrhl"><progress id="ffrhl"></progress></dl></listing><var id="ffrhl"></var>
<var id="ffrhl"></var><cite id="ffrhl"></cite>
<var id="ffrhl"></var><var id="ffrhl"><video id="ffrhl"><menuitem id="ffrhl"></menuitem></video></var>
<menuitem id="ffrhl"></menuitem>
<cite id="ffrhl"><video id="ffrhl"></video></cite>
<var id="ffrhl"></var>
<cite id="ffrhl"><video id="ffrhl"><thead id="ffrhl"></thead></video></cite><var id="ffrhl"><video id="ffrhl"><thead id="ffrhl"></thead></video></var>

嬰鵡魚常見病怎么治療-鸚鵡魚常見病,鸚鵡魚怎么養

訪客 10分鐘前 寵物百科 1 0

鸚鵡魚常見病,鸚鵡魚怎么養

1.爛鰓病

爛鰓病是由粘球菌引起的。熱帶魚患料鰓病后,行動緩慢,體色減退,失去光澤,食欲不振,頭部變成黑色,鰓上附有一層粘液和污物,隨著病情的發展,外葉鰓絲由鮮紅變成白色,鰓絲逐漸腐爛脫落,隨著外葉鰓絲的腐爛,內葉鰓絲也開始腐爛。鰓蓋骨內表皮充血,中心骨壞死掉落,再嚴重時整個鰓蓋也開始腐爛,最后導致死亡。

防治方法

將病魚及未患病的魚同時撈至另一盛有百萬分之三的呋喃西林溶液的魚缸里,放進時,停止喂食1-2天,然后喂少量鮮活餌料,逐步恢復正常喂食。這種辦法比較有效,一般一周左右病魚可恢復正常。若有病情較重無法恢復健康的魚,則應扔掉。原魚缸用百萬分之三的高錳鉀溶液浸泡消毒。

2.赤皮病

赤皮病是由螢光極毛桿菌引起的。熱帶魚患赤皮病后體質明顯下降,食欲減退,行動緩慢,離群獨自在水面游動。魚體表面出血發炎,鱗片脫落,魚體兩側和腹部的鱗片脫落最為嚴重。魚鰓充血。鰭條腐爛,嚴重時鰓蓋表皮腐爛脫落,鰓蓋呈透明狀,一周左右即可死亡。

防治方法

用百萬分之二十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魚及魚缸、或者用百萬分之三的漂***溶液浸泡魚及魚缸,均可起到消毒殺菌作用。

3.豎鱗病

豎鱗病是由極毛桿菌引起的。豎鱗病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魚病,但如果熱帶魚身體強壯,皮膚未受任何損傷是不會傳染這種病的。熱帶魚患這種病以后,整個魚體表皮粗糙,全身鱗片豎起來,向外張開。患這種病的魚還會同時伴有爛鰓,鰭條基部出血等并發癥。病魚呼吸困難,行動緩慢,食欲減退。如不及時治療會引起大量死亡。

4.白點病

癥狀:病魚神情呆滯,常在水流中沖洗或巖上蹭癢,體表布滿白色或淺灰色斑點,病魚出現交互感染和兩次感染。常見的病原體有兩種:一是類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蟲,病魚體表呈白點狀;一種是卵圓鞭毛蟲,病魚體表呈淺灰色斑點,不易治愈。

防治方法:

①將水溫捉高到30℃,寄生蟲會因水溫升高而導致其胞囊破裂,自動脫離魚體,這種方法對初次感染白點病的病魚治療效果較好,但對二次感染的病魚效果不明顯,必須同時用藥物浸洗才行。

②將新磚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時,晾干后放入水族箱中,10余小時后魚體上的小白點膨脹,再過10余小時,可見體表的小白點紛紛脫落,效果較好。

③將病魚浸在淡水中,它由9份淡水和1份海水兌摻形成,浸洗時間0.5秒—2分鐘,應注意觀察魚體的適應程度,見魚呼吸緊張時應立刻移人海水中。

④將10千克海水放入玻璃缸中,加入0.05克硫酸銅,充氧,浸洗病魚5—8分鐘,24小時后可見體表白點脫落。這種方法對初次患病魚體效果較好,但對二次感染的魚體效果不明顯。

5.爛鰭爛皮膚病

癥狀:病魚各鰭殘缺不全,體表鱗片脫落,皮膚腐爛并有淺表性潰瘍。發病原因可能是海水觀賞魚彼此間爭搶地盤,互相打斗,或者對新水不適應,導致鰭條皮膚受傷,弓J起細菌交互感染,特別是在已有魚類的水族箱中放入新魚后,更易出現這種情況。

防治方法:

①在10千克海水中放頭孢2粒或呋喃唑酮4—5片,浸洗病魚10—15分鐘。

②在10千克海水中,放人0.2克高錳酸鉀,浸洗病魚5—10分鐘。

6.口絲蟲病

口絲蟲寄生于皮膚和鰓,鰓和體表有1層乳白色粘液;云狀,故又名白云病。鰓絲淡紅,皮膚發炎無光。病魚呼吸困難,游動緩慢,逐漸消瘦,,常大批死亡。口絲蟲適宜繁殖水溫為12—20℃,多發生于2—5月份。

2 常見病~

可選用硫酸銅、高錳酸鉀、硝酸亞汞、食鹽等治療。

7.小瓜蟲病

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所以又名白點病。魚被大量小瓜蟲密集寄生時形成白點狀囊泡,嚴重時布滿全身。后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病魚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小瓜蟲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15—2Q℃最適于小瓜蟲繁殖,水溫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發育,28℃以上幼蟲大批死右.北京地區3—5月份流行。

治療方法

A、提高水溫至28攝氏度,數天后小瓜蟲破裂脫落。這時更換新水,保持水溫,病魚基本上會痊愈。

B、選用0.05%~0.07%濃度的紅汞溶液,水魚病魚5~15分鐘,持續2~3天,效果良好。

C、“尿磚”,將新磚在尿液中浸泡24小時,晾干后放入病魚的水族相中,數日后就能見效。

8.斜管蟲病

斜管蟲寄生于魚的皮膚和鰓,使局部分泌物增多,逐漸形成白色霧膜,嚴重時遍及全身。病魚消瘦,鰭萎縮不能充分舒。展,呼吸困難,呈浮頭狀.

可用高錳酸鉀、食鹽等治療。

9.車輪蟲病

車輪蟲主要寄生于魚鰓,也能寄生于魚鰭或者頭部;病魚瘦弱,體色無光,呼吸困難,游動緩饅,常浮于水面。

可用亞甲基藍、食鹽和***等治療。

10.氣泡病

魚體皮膚上、魚鰭上出現氣泡,嚴重時氣泡附著處潰爛,失去觀賞價值。由于水中溶解氧過度飽和,大量氧氣形成微型氣泡。氣泡附到魚體上而得病,水中浮游植物過多、自來水在烈日下直曬、水族箱置于南窗暖氣片上都會發生氣泡。應消除病因.以防本病發生。

魚體上出現了氣泡病,應及時撈出病魚,放入無氣泡的水中,病魚體上的微小氣泡可以消失。如不及時撈出處理,病魚體上的微小氣泡能串連成大氣泡而難以治療。

11.感冒

水溫驟變,魚突然遭到不能忍受的冷刺激而發病。魚停于水底不動,嚴重時浮于水面,皮膚和給失去原有光澤,顏色暗淡,鰭條間粘連,不能舒展。熱帶魚易患此病,必須注意預防.

12.眼病

魚的眼球突出和出血;可用1%食鹽水浸浴病魚。魚眼水晶體混濁、瞎眼或眼球脫落,是被寄生蟲侵入,難以治療。

注意不要將淡水養魚塘中的魚蟲、水草、螺類等帶入魚缸。

13.意外中毒

多屬農藥中毒,如為美化環境,將魚缸、水族箱與花盆放在一起,對花盆噴藥治蟲時,沒有想到魚,沒有移動魚缸,也未加蓋;將農藥噴入魚缸,使魚中毒身亡。清洗過濾棉時,用清水漂洗,切不可用洗衣粉或肥皂浸洗。

14.細菌性腐敗病

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發炎充血;脫鱗;鰭基充血,鰭端爛蝕,鰭條間***破壞;鰭蓋和上下頜常出現紅斑,鰭蓋表皮有時爛掉,露出鰭蓋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魚游動緩慢;常獨處水面,不久死去.

可選用呋喃西林,漂***、抗生素等治療。

15.棉口病又名爛嘴病。病魚口周圍吻部長著白色棉花狀菌絲如絨,也稱白嘴病。常用嘴觸舐箱壁攝食藻類魚易患此病,容易傳染。病魚難以攝食,游動緩慢無力,以致死亡。

要及時治療處理。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魚。水族箱、撈魚網、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16.水霉病又稱白毛病;水霉菌從魚體的傷口侵入,開始寄生于表皮,逐漸深入肌肉,吸取魚體營養,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絲(肉眼可見棉絲狀)。寄生部位傷口發炎充血、壞死、潰爛;病魚常利用缸壁、石礫或水草摩擦患處,最后衰竭死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傷、凍傷的幼魚易患;未***和胚胎活力差的魚卵也易寄生.

治病方法:

A、用食鹽250克加小蘇打250克混合液潑灑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魚缸,堅持數次,效果顯著

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綠0.3克或次甲基藍,浸洗魚體10~20分鐘,數日后可見菌絲脫落。

C、2%-3%的鹽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鐘。

D、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加上1%的鹽水混合后將病魚浸泡20-30分鐘。

E、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并且可用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的抑制和消滅水霉菌。

17.本病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蟲體頭部鉆入魚的皮膚肌肉,蟲體像短針樣掛在魚體上,拔下蟲體,可見鐵錨樣頭部。患部發炎紅腫,出現紅斑、壞死,易被病菌入侵。病魚急躁不安,食欲減弱,消瘦。錨頭蚤在水溫15-33℃時均能繁殖,流行期很長,易寄生于個體較大的魚體。可用***、高錳酸鉀治療。

是白點病,直徑約0.8mm,為肉眼可見的小白點。在水溫18-23℃的情況下,小瓜蟲常寄生在魚的皮下、尾鰭和鰓部,吸食魚體***的營養,并刺激魚體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魚體表形成一個個白色膿泡,遍布魚全身。熱帶魚患此病時,表現在魚鰭上先出現白點,魚兒顯得精神呆滯、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動。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游動蹭癢。嚴重時,導致魚體周身密布白點、停止攝食、肌體消瘦、呼吸困難直至死亡,病程一般約為5~10天。因小瓜蟲不耐高溫,一般25℃以上就會停止發育,當水溫升至28~30℃時,就會自然死亡。因此對患白點病的熱帶魚來說,治療并不太麻煩。只須將水溫維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魚體表的胞囊就會全部脫落。如果此時在輔以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用藥物治療時,可在魚缸中用0.1ppm的硝酸亞汞作藥浴處理。對病重的魚,可用2ppm的硝酸亞汞或0.5ppm孔雀石綠溶液侵洗病魚2-3小時。當病魚癥狀消失后,要及時更換新水,以免時間太長引致魚的汞中毒。預防此病只須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溫,引進新魚時先將新魚用高錳酸鉀溶液或鹽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魚缸,一般就能杜絕白點病的發生。

白點病的癥狀:在患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討厭的病原體。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病魚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后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

白點病的發生環境: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上下波動小瓜蟲繁殖,15—23℃的水溫最適于小瓜蟲繁殖。

白點病的治療方法:無論使用什么藥物首先要提高水溫到30度。可利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方法,促使產生在魚體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長速度,使他們從魚體表面脫落。治療藥物:1。也可用5%鹽水浸泡數天;2。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3。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4。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藥液浸泡3~5天;5。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藥液浸泡30分鐘;6。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鐘,每天2次

治療待白點消失后,仍要用藥一段時間使未附著魚體的小瓜蟲死亡

鸚鵡魚有哪些常見病?如何預防?

常見病癥及預防治療方法

1、白點病。傳染性很強的外寄生蟲病;一年四季都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癥狀:早期,各鰭及身軀有個別的小白點,有食欲,精神沒有多大變化;中期,鰭、身軀到處是白點,沒有食欲,不愛活動,到處蹭癢,顏色變暗;晚期,白點布滿全身,魚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魚有氣無力,左右搖擺,體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治療:此病要綜合治療,只用藥收效不大,加強飼養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減少污染;同時保持水溫恒定,升溫比原水溫高2~3℃為佳。在沒有水草的情況下可適當投藥,因水草對各種藥物敏感很快枯死。

2、黑斑病。極為常見的觀賞魚疾病,一年四季皆會出現此病。

癥狀和病變:魚體長出“黑斑點”,呈灰白色,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纏繞粘附,使***壞死。同時病魚食欲減退,最后死亡。

治療:放養新魚的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的發生、投放活餌料時注意清潔消毒。水質保持清潔以隔絕水霉菌的生長。一般可以防止此病的發生。

3、膚霉病。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

癥狀:受霉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后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于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霉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欲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

擴展資料

幼魚模擬海藻碎屑隨水流漂動,受驚嚇時會躲入沙中,夜晚潛沙而眠,屬肉食性,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它們的嘴里上下都有一排牙齒,不僅能咬下粗硬的海藻,而且連多刺的海膽也不能幸免。鸚鵡魚棲息在礁沙混合區,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洋水面下30-50厘米的深度中。

另有一種由美洲慈鯛雄紅魔鬼魚和紫紅火口雜交培育成的淡水賞觀魚,因體色鮮紅,又稱為血鸚鵡。鸚鵡魚或稱鸚嘴魚,鸚鵡魚,學名洛神頸鰭魚,隆頭魚科的屬類,俗稱有鸚哥魚、鸚嘴魚、紅楔鯛等,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熱帶魚類。因其色彩艷麗,嘴型酷似鸚鵡嘴型而得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鸚鵡魚

1.爛鰓病

爛鰓病是由粘球菌引起的。熱帶魚患料鰓病后,行動緩慢,體色減退,失去光澤,食欲不振,頭部變成黑色,鰓上附有一層粘液和污物,隨著病情的發展,外葉鰓絲由鮮紅變成白色,鰓絲逐漸腐爛脫落,隨著外葉鰓絲的腐爛,內葉鰓絲也開始腐爛。鰓蓋骨內表皮充血,中心骨壞死掉落,再嚴重時整個鰓蓋也開始腐爛,最后導致死亡。

防治方法

將病魚及未患病的魚同時撈至另一盛有百萬分之三的呋喃西林溶液的魚缸里,放進時,停止喂食1-2天,然后喂少量鮮活餌料,逐步恢復正常喂食。這種辦法比較有效,一般一周左右病魚可恢復正常。若有病情較重無法恢復健康的魚,則應扔掉。原魚缸用百萬分之三的高錳鉀溶液浸泡消毒。

2.赤皮病

赤皮病是由螢光極毛桿菌引起的。熱帶魚患赤皮病后體質明顯下降,食欲減退,行動緩慢,離群獨自在水面游動。魚體表面出血發炎,鱗片脫落,魚體兩側和腹部的鱗片脫落最為嚴重。魚鰓充血。鰭條腐爛,嚴重時鰓蓋表皮腐爛脫落,鰓蓋呈透明狀,一周左右即可死亡。

防治方法

用百萬分之二十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魚及魚缸、或者用百萬分之三的漂***溶液浸泡魚及魚缸,均可起到消毒殺菌作用。

3.豎鱗病

豎鱗病是由極毛桿菌引起的。豎鱗病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魚病,但如果熱帶魚身體強壯,皮膚未受任何損傷是不會傳染這種病的。熱帶魚患這種病以后,整個魚體表皮粗糙,全身鱗片豎起來,向外張開。患這種病的魚還會同時伴有爛鰓,鰭條基部出血等并發癥。病魚呼吸困難,行動緩慢,食欲減退。如不及時治療會引起大量死亡。

4.白點病

癥狀:病魚神情呆滯,常在水流中沖洗或巖上蹭癢,體表布滿白色或淺灰色斑點,病魚出現交互感染和兩次感染。常見的病原體有兩種:一是類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蟲,病魚體表呈白點狀;一種是卵圓鞭毛蟲,病魚體表呈淺灰色斑點,不易治愈。

防治方法:

①將水溫捉高到30℃,寄生蟲會因水溫升高而導致其胞囊破裂,自動脫離魚體,這種方法對初次感染白點病的病魚治療效果較好,但對二次感染的病魚效果不明顯,必須同時用藥物浸洗才行。

②將新磚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時,晾干后放入水族箱中,10余小時后魚體上的小白點膨脹,再過10余小時,可見體表的小白點紛紛脫落,效果較好。

③將病魚浸在淡水中,它由9份淡水和1份海水兌摻形成,浸洗時間0.5秒—2分鐘,應注意觀察魚體的適應程度,見魚呼吸緊張時應立刻移人海水中。

④將10千克海水放入玻璃缸中,加入0.05克硫酸銅,充氧,浸洗病魚5—8分鐘,24小時后可見體表白點脫落。這種方法對初次患病魚體效果較好,但對二次感染的魚體效果不明顯。

5.爛鰭爛皮膚病

癥狀:病魚各鰭殘缺不全,體表鱗片脫落,皮膚腐爛并有淺表性潰瘍。發病原因可能是海水觀賞魚彼此間爭搶地盤,互相打斗,或者對新水不適應,導致鰭條皮膚受傷,弓J起細菌交互感染,特別是在已有魚類的水族箱中放入新魚后,更易出現這種情況。

防治方法:

①在10千克海水中放頭孢2粒或呋喃唑酮4—5片,浸洗病魚10—15分鐘。

②在10千克海水中,放人0.2克高錳酸鉀,浸洗病魚5—10分鐘。

6.口絲蟲病

口絲蟲寄生于皮膚和鰓,鰓和體表有1層乳白色粘液;云狀,故又名白云病。鰓絲淡紅,皮膚發炎無光。病魚呼吸困難,游動緩慢,逐漸消瘦,,常大批死亡。口絲蟲適宜繁殖水溫為12—20℃,多發生于2—5月份。

2 常見病~

可選用硫酸銅、高錳酸鉀、硝酸亞汞、食鹽等治療。

7.小瓜蟲病

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所以又名白點病。魚被大量小瓜蟲密集寄生時形成白點狀囊泡,嚴重時布滿全身。后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病魚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小瓜蟲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15—2Q℃最適于小瓜蟲繁殖,水溫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發育,28℃以上幼蟲大批死右.北京地區3—5月份流行。

治療方法

A、提高水溫至28攝氏度,數天后小瓜蟲破裂脫落。這時更換新水,保持水溫,病魚基本上會痊愈。

B、選用0.05%~0.07%濃度的紅汞溶液,水魚病魚5~15分鐘,持續2~3天,效果良好。

C、“尿磚”,將新磚在尿液中浸泡24小時,晾干后放入病魚的水族相中,數日后就能見效。

8.斜管蟲病

斜管蟲寄生于魚的皮膚和鰓,使局部分泌物增多,逐漸形成白色霧膜,嚴重時遍及全身。病魚消瘦,鰭萎縮不能充分舒。展,呼吸困難,呈浮頭狀.

可用高錳酸鉀、食鹽等治療。

9.車輪蟲病

車輪蟲主要寄生于魚鰓,也能寄生于魚鰭或者頭部;病魚瘦弱,體色無光,呼吸困難,游動緩饅,常浮于水面。

可用亞甲基藍、食鹽和***等治療。

10.氣泡病

魚體皮膚上、魚鰭上出現氣泡,嚴重時氣泡附著處潰爛,失去觀賞價值。由于水中溶解氧過度飽和,大量氧氣形成微型氣泡。氣泡附到魚體上而得病,水中浮游植物過多、自來水在烈日下直曬、水族箱置于南窗暖氣片上都會發生氣泡。應消除病因.以防本病發生。

嬰鵡魚常見病怎么治療-鸚鵡魚常見病,鸚鵡魚怎么養

魚體上出現了氣泡病,應及時撈出病魚,放入無氣泡的水中,病魚體上的微小氣泡可以消失。如不及時撈出處理,病魚體上的微小氣泡能串連成大氣泡而難以治療。

11.感冒

水溫驟變,魚突然遭到不能忍受的冷刺激而發病。魚停于水底不動,嚴重時浮于水面,皮膚和給失去原有光澤,顏色暗淡,鰭條間粘連,不能舒展。熱帶魚易患此病,必須注意預防.

12.眼病

魚的眼球突出和出血;可用1%食鹽水浸浴病魚。魚眼水晶體混濁、瞎眼或眼球脫落,是被寄生蟲侵入,難以治療。

注意不要將淡水養魚塘中的魚蟲、水草、螺類等帶入魚缸。

13.意外中毒

多屬農藥中毒,如為美化環境,將魚缸、水族箱與花盆放在一起,對花盆噴藥治蟲時,沒有想到魚,沒有移動魚缸,也未加蓋;將農藥噴入魚缸,使魚中毒身亡。清洗過濾棉時,用清水漂洗,切不可用洗衣粉或肥皂浸洗。

14.細菌性腐敗病

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發炎充血;脫鱗;鰭基充血,鰭端爛蝕,鰭條間***破壞;鰭蓋和上下頜常出現紅斑,鰭蓋表皮有時爛掉,露出鰭蓋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魚游動緩慢;常獨處水面,不久死去.

可選用呋喃西林,漂***、抗生素等治療。

15.棉口病又名爛嘴病。病魚口周圍吻部長著白色棉花狀菌絲如絨,也稱白嘴病。常用嘴觸舐箱壁攝食藻類魚易患此病,容易傳染。病魚難以攝食,游動緩慢無力,以致死亡。

要及時治療處理。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魚。水族箱、撈魚網、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16.水霉病又稱白毛病;水霉菌從魚體的傷口侵入,開始寄生于表皮,逐漸深入肌肉,吸取魚體營養,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絲(肉眼可見棉絲狀)。寄生部位傷口發炎充血、壞死、潰爛;病魚常利用缸壁、石礫或水草摩擦患處,最后衰竭死亡。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早春晚秋最易流行。碰傷、凍傷的幼魚易患;未***和胚胎活力差的魚卵也易寄生.

治病方法:

A、用食鹽250克加小蘇打250克混合液潑灑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魚缸,堅持數次,效果顯著

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綠0.3克或次甲基藍,浸洗魚體10~20分鐘,數日后可見菌絲脫落。

C、2%-3%的鹽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鐘。

D、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加上1%的鹽水混合后將病魚浸泡20-30分鐘。

E、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并且可用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的抑制和消滅水霉菌。

17.本病又稱針蟲病;鐵錨蟲病。蟲體頭部鉆入魚的皮膚肌肉,蟲體像短針樣掛在魚體上,拔下蟲體,可見鐵錨樣頭部。患部發炎紅腫,出現紅斑、壞死,易被病菌入侵。病魚急躁不安,食欲減弱,消瘦。錨頭蚤在水溫15-33℃時均能繁殖,流行期很長,易寄生于個體較大的魚體。可用***、高錳酸鉀治療。

1.缺氧癥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水體中氧氣含量低,使魚因缺氧而導致大批量死亡。當晚上關掉水族箱中的充氧機,翌日凌晨魚兒均要浮到水面呼吸,即俗稱為“浮頭”。如若關機時間過長,水中含氧量低于魚類的耗氧量,魚下頜皮膚伸展,上面布有充血的微血管。如若含氧量繼續降低,魚的呼吸更加困難,此時魚性情暴躁,亂竄亂跳,以致奄奄一息,最后死亡。 對缺氧,應以預防為主,配備充氧機(泵),注意適時換水。否則,由于魚體在正常代謝過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廢氣可溶于水,當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量過高,會導致魚類發病。

2.感冒癥 魚類屬變溫動物,其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魚體與水體溫度相差僅為o.1C左右。如果水溫突然變化,溫差超過5℃以上,魚就有不適之感,甚至會患感冒,食欲減少,行動遲緩,游泳不正常,甚至飄浮于水面,漸漸失去活力而死亡。 預防方法為在換水時,注意新水和陳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發生特殊性水質惡化,才能將水全部更換。但在全部換水時,要注意控制新舊水的溫差不超過5℃,便不會患病。

3.小瓜蟲病 又稱白點病。 [癥狀] 觀賞魚因小瓜蟲寄生而發病的病例較為普遍。魚體感染初期,胸、背、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分布,此時病魚照常覓食活動,幾天后白點布滿全身,魚體失去活動能力,常呈呆滯狀,浮于水面,游動遲鈍,食欲不振,體質消瘦,皮膚伴有出血點,有時左右擺動,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游動蹭癢,游泳逐漸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傳染速度極快,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 小瓜蟲的適宜水溫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節發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缺乏活餌的情況下容易流行。當水溫升至28℃時,小瓜蟲就會開始死亡。 [防治方法] 多采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提高水溫,再配備藥物治療,通常治愈率可達90%以上。若治療及時,治愈率可達100%。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也可用1%鹽水浸泡數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藥液浸泡30分鐘;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4.細菌性腸炎 [病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攝食過飽、腸道脹飽、排泄受阻,最后由細菌感染腸道引發腸炎。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桿菌。 [癥狀] 病魚常常腹部膨大,呈現紅斑,***突出,魚體呈呆滯,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動,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不進食,糞便白色。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輕者僅部分腸道出現紅色,嚴重時全腸呈紫紅色,腸內無食物,充有淡黃色的粘液和血膿。 [治療方法] 治療腸炎的方法較多。市場銷售的藥物也較多,內服藥如納克菌、魚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藥如浴菌潔、呋喃西林、慶大霉素、土霉素、痢特靈等藥物經稀釋后潑灑或浸浴,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5.細菌性爛鰓病 [病因] 一是原生動物、單殖吸蟲、甲殼動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狀菌,如鰓霉引起;三是由細菌引起。 [病原體] 魚害粘球菌。 [癥狀] 病魚鰓部常充滿粘液,鰓絲和鰓蓋骨內表皮均有出血現象,鰓絲由紅變白,逐漸腐爛并帶有污泥,最后發展到全鰓,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放入百萬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霉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霉素、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靈等溶液中浸泡30分鐘;

6.頭部穿孔病當魚餌料中部分地或完全缺乏鈣、磷或維生素D等營養素,或由于魚受鞭毛蟲類感染而導致食物運行到腸內時,這些營養素被寄生蟲所吸收。同時由于大量的鞭毛蟲類的感染而減弱寄主腸內粘膜的吸收能力,從而導致營養缺乏癥--穿孔病。 當魚體內缺乏鈣、磷和維生素D等必需營養素中的任一種時,其皮下***就會開始成塊狀的分解,尤其是在頭部的軟骨***。起初這些病變并不易察覺,因發病部位的表皮依然完好,直到各個病塊被撕裂,白色的軟骨***被分解而成的物質開始滲漏出來。經過一段時間之后,這些分泌物會穿透周圍的***,最后流到傷口外面來。從魚的外表可發現在頭部及眼睛周圍出現1—3毫米的蛀洞,看起來就像—條條小白蟲由皮膚內鉆出來—樣。至于大—點的洞,像幾毫米直徑寬的塞子被頂出來一樣,洞孔隨時間而擴大。 治療時除藥物控制外,還要注意在食物中有規律地添加足夠量的鈣、磷和維生素D,穿孔即可愈合。同時在水中添加碳酸鈣和硫化鎂,可以加速康復的過程及預防患穿孔病。

鸚鵡常見的疾病有哪些?怎么治療?

有7種,希望可以幫到你!

1:呼吸器官病

呼吸器官常見的是感冒,其癥狀是流鼻涕。鳥兒感冒后,立即移到室內飼養,并給以保溫,很快就會自愈。若病情不能自愈,可將硼砂溶于溫水中,配成2一4%的硼酸溶液,用來沖洗鼻孔周圍,并喂給金絲雀草種子飼料,以增強抵抗力。也可在飲水中滴幾滴葡萄酒或喂給維生素制劑,幫助它恢復健康。

2:消化器官病

由于吃了不清潔的青飼料或飲水不衛生,引起拉痢,病鳥一般排白色漿狀稀糞,下腹部羽毛沾污。鳥兒患此病后,主食飼料只喂稗子,并轉放暖和的地方飼養,要一鳥一籠隔離,防止傳染。在飲水中滴入紅酒數滴。重者可使用藥物,在飲水中加痢特靈0.01%(每片研碎后加水1000毫升),連飲3天即愈。

3:寄生蟲病

虎皮鸚鵡身上的羽虱很多,必須注意消滅。除虱的辦法可用獸用消滅清粉或用神奇藥筆涂抹。此外,虎皮鸚鵡還受吸血蟲的危害。巢箱往往是產生吸血蟲的大本營。每次孵窩完畢,要馬上用開水燙一遍巢箱,再在箱內涂上對鳥無害的殺蟲藥BGP水溶液,保持清潔干燥,預防寄生蟲。

4:鸚鵡熱

又稱衣原體病、鳥疫,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它來自鸚鵡,故取名為“鸚鵡熱”。當人們吸入含有病原體的空氣時即會感染此病,而養鳥老人在清掃鳥籠、鳥糞、投喂飼料或撫弄愛鳥時,如不當心就會成為被感染者。鸚鵡熱的主要癥狀是發燒、頭痛、全身無力、食欲不振、咳嗽、惡心嘔吐,像得了重感冒一樣。有的患者皮膚還會出現玫瑰疹、淋巴結炎等。因此,在飼養和逗弄愛鳥過程中要注意衛生,打掃鳥籠,清除糞便時,應戴口罩,防止干燥的鳥糞塵土吸入鼻腔。鳥籠應經常使用2%漂***噴灑,或用5%的甲酚皂液沖洗。

5:食物中毒和消化系統疾病

是伴侶鸚鵡的常見病,主要是由誤食了不潔食物引起。很多書上都介紹了鳥食物中毒之后如何搶救的方法,但是等事情發生后再去補救,對鸚鵡的身體和情緒都是極端不利的。積極的做法是避免鸚鵡在各種情況下發生誤食。伴侶鸚鵡比其他任何家養動物都更能接受熟食,這是非常有利的。食物中的大部分有害微生物可以在蒸煮過程中被殺死,熟食也更有利于食物中的營養被消化吸收。

6:溫差過大導致感冒???

大多數種類的鸚鵡都有一定的抗寒能力,有的鸚鵡主人不了解這一點,于寒冬季節額外在鳥籠附近加溫,結果是當鸚鵡往來于籠子和活動場所時,太大的溫差變化使鳥感冒。只要保證鸚鵡不挨餓,不被寒風直吹,冬季保持5℃以上的室溫,就能讓鸚鵡舒適地越冬。

7:環境溫度過于炎熱

鸚鵡其實是很怕熱的,炎熱對鸚鵡的傷害遠甚于寒冷。環境溫度超過35℃時,大多數鸚鵡就會煩躁不安;超過37℃時,個別體質差的鸚鵡就可能因為中樞神經麻痹而死亡。預防鸚鵡中暑的做法很簡單:夏季注意室內通風,別把鳥籠和棲架放在光照強烈的地方,飼料中多給新鮮蔬果,有條件的可用空調或冰塊給室內降溫,當鸚鵡出現熱現象時可以朝它噴水霧。

冯仰妍破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