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的外形特征是什么?
孔雀全身羽毛十分艷麗,因其能開屏而著稱。雄孔雀的羽毛翠綠,下背閃耀紫銅色光澤。尾上覆羽特別發達,平時收攏在身后,伸展開來長約1米左右,就是所謂的“孔雀開屏”。這些羽毛絢麗多彩,羽支細長,猶如金綠色絲絨,其末端還具有眾多由紫、藍、黃、紅等色構成的大型眼狀斑,開屏時反射著光彩,好像無數面小鏡子,真真鮮艷奪目。因此,孔雀被稱為“百鳥之王”。
孔雀屬的兩種雄體體長約為90~130公分,具有一條長達150公分的尾屏,呈鮮麗的金屬綠色。雄鳥長約1.4米,雌鳥全長約1.1米。頭頂上那簇高高聳立著的羽冠,也別具風度。雌孔雀沒有尾屏,背面呈濃褐色,并泛著綠光。因此,雌孔雀沒有雄孔雀那么美麗。
孔雀有綠孔雀和藍孔雀之分。藍孔雀的體羽主要是有金屬光澤的藍綠色。綠孔雀的長尾與藍孔雀相似,體羽綠色和銅色相間。但是,這兩個種雌鳥的體羽均呈綠和褐色相間,其體長大小卻不如雄鳥,沒有長尾屏,也沒有冠羽。
孔雀的特點是什么?
孔雀(英文名稱:Peafowls):僅2屬3種。孔雀屬包括2種,全長達2米以上,其中尾屏約1.5米,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艷美麗;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而多雜斑。
生活習性:
1、留鳥。尤以清晨和臨近傍晚時覓食活動較為頻繁。常成群活動,由一雄數雌和亞成體組成小群,多成5-10只小群邊走邊覓食,有時亦見單只和成對活動。
2、雜食性。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也吃蝗蟲、蟋蟀、蛾、白蟻、蛙、蜥蜴等動物。
分布范圍:
原產地: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共和國 緬甸、泰國、越南、孟加拉國、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剛果***共和國。
區域滅絕:孟加拉國、印度、馬來西亞
引進:澳大利亞、巴哈馬、新西蘭、美國(夏威夷島)。
孔雀的特點?
1、孔雀的飲食具雜食性。孔雀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也吃蝗蟲、蟋蟀、白蟻、蛙、蜥蜴等動物。
2、孔雀喜清晨和臨近傍晚時進行覓食活動,常成群活動,由一雄數雌和亞成體組成小群,多成5-10只小群邊走邊覓食,有時亦見單只和成對活動。善于奔走,不善飛行,行走時步履輕盈矯健。
3、孔雀的分布區域主要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喜歡在靠近溪流處生活。
4、孔雀的外形特征是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覆羽極長,羽尖具虹彩光澤的眼圈,周圍繞以藍色及青銅色;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而多雜斑。
擴展資料:
孔雀的種群現狀
綠孔雀的物種數量繼續下滑,在過去三代,這個物種的人口幾乎肯定會下降超過50%,預計這些人口將繼續下降。在所分布的區域已經鳳毛麟角。如果不盡快采取保護措施,云南野生綠孔雀很可能將滅絕。
1991至1993年,由多位鳥類學者經過三年調查發表的《綠孔雀在中國 的分布現狀調查》中記錄,在20世紀60年代前,云南綠孔雀種群在云南還有較多數量。1995年,云南全省綠孔雀群體數量約800~1100只。
1994年,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研究所副所長、野生綠孔雀研究項目負責人羅愛東等人對云南南部景洪、勐臘、勐海3個地區的綠孔雀分布進行了調查,在1990年后,上述三個地區綠孔雀已經絕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雀
1、孔雀的尾屏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構成,這些覆羽極長,羽尖具虹彩光澤的眼圈,周圍繞以藍色及青銅色;
2、孔雀善奔走,不善飛行,行走時步履輕盈矯健,行走姿勢有似一步一點頭;
3、孔雀早晨和下午活動,中午多上樹或在林中陰涼處休息,晚上棲息于樹上;
4、孔雀性機警,膽小怕人,活動時不時抬頭觀望周圍動靜,發現人的時候便會逃走或鼓翼向遠處飛去;
5、孔雀每隔一日產一卵,在黎明產下。卵每產4-8枚,呈鈍卵圓形,殼厚而堅實,并微有光澤,呈乳白,棕或乳黃色,不具斑點;
6、孔雀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也吃蝗蟲、蟋蟀、蛾、白蟻、蛙、蜥蜴。主要吃川梨、黃泡的果實、幼樹枝葉、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谷植物和農作物。
擴展資料:
雄孔雀的尾巴:
雄孔雀的尾屏并不是孔雀真正的尾巴,在尾屏的下面還隱藏著一簇黑褐色的短羽,那才是孔雀真正的尾巴,而漂亮的尾屏只不過是長在雄孔雀背部后面,覆蓋在尾上面的“覆羽”罷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雀
孔雀被視為"百鳥之王",是最美麗的觀賞鳥,是吉祥、善良、美麗、華貴的象征。有特殊的觀賞價值,羽毛用來制作各種工藝品。
孔雀,古稱孔爵、孔鳥,是世界上價值極高的珍禽之一。孔雀有兩種,一種生活在南亞,叫藍孔雀另一種生活在我國云南西雙版納和東南亞,叫綠孔雀。綠孔雀的雄鳥體長約2.3米(其中尾屏長約1.5米)。羽色極為華麗,有翠綠、亮綠、青藍、紫褐色,多帶有金屬光澤。頭頂上長著1簇直立的冠羽(扇形),長約11厘米。尾上覆羽延長成尾屏(勿錯認為“尾羽”),上有五色金翠線紋,散布著許多近圓形的“眼狀斑”。眼狀斑從內向外由紫、藍、綠、褐、黃、紅6種顏色組成,開屏時特別艷麗。雌鳥無尾屏,羽毛顏色也不鮮艷。1雌1雄,或1雄數雌活動。性情膽怯,棲于山腳一帶溪河沿岸或農田附近,尋食種子,漿果等,有時也吃蟋蟀、蚱蜢及小蛾等昆蟲。春夏間1雄配數雌,連同幼鳥結群活動;秋冬時群集更大。不善飛行,遇敵割時,能突然開屏,抖動眼狀斑來恐嚇敵人,或迅速逃至密林中隱蔽。為留鳥。除供展覽觀賞外,羽毛可作裝飾品。雖對農作物有一些危害,但由于野生種數量稀少,現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內公園展出的多是人工繁殖的后代。
孔雀屬于鶉雞類雞形目雉科動物,較多分布于東南亞各國,常見的有綠孔雀、藍孔雀、白孔雀三種。其中綠孔雀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或***。藍孔雀則可納入商品化生產。
綠孔雀
綠孔雀產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和我國云南等地,綠孔雀體形較大,頭部的冠羽聚起成撮。
藍孔雀
產于印度和斯里蘭卡一帶,體形比綠孔雀較小,頭頂冠羽經常展開為扇狀。雄孔雀的頭頸羽毛為寶藍色,富有金屬般光澤。其形態特征。
白孔雀
白孔雀是孔雀中的一種變種,由于全身羽毛皆為白色而顯得非常美麗。
1、 孔雀的生物學特征
孔雀棲居于海拔2000米高度以下開闊稀樹草原,或生長在灌木叢、針葉、闊葉等樹木開闊的高原地帶,尤其喜歡在靠近溪間沿岸和樹林空曠的地方活動。我國云南南部以及孟加拉、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等分布的主要是綠孔雀,印度、斯里蘭卡等地分布的主要是藍孔雀。
孔雀腳強健,善奔走而不善飛行,爪鈍,善挖土,嘴堅硬。孔雀食性雜,吃植物的種子、稻谷、芽苗、草籽等,也吃一些漿果和蟋蟀、蚱蜢、小蛾等。孔雀的壽命為20-25年,22月齡的孔雀開始***產卵。
人工飼養孔雀,應根據棲息環境和生活習性,創造一些必要的環境條件。孔雀可成對或一雄配二三雌同籠飼養,也可以大范圍內飼養。要求定點喂食。運動場宜大,用鐵絲網圍欄。運動場宜用土地,并需要樹林遮蔭,舍內應以硬底墊沙較好,2米左右處設置棲架。房舍要求座北朝南,地勢稍高,光線充足。
2、 孔雀的生長發育特點
廣東珠海市香州畜牧局,對1-60日齡的孔雀的不同生長日齡的嘴峰長、翼長、脛長、體長、體重等項進行了測量和記錄。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孔雀60日齡的生長階段中,平均日增重可達9.79克,體長平均日增長達0.517厘米,生長最快的為尾長,其次是體重、翼長、體長、脛長,增長速度最慢最不明顯的是嘴峰長。15-40日齡,為體重、體長生長的旺盛期,105日齡幻孔雀出現開屏現象。
如果您還有什么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并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孔雀的外形和特點
孔雀是人們非常熟悉的鳥類。孔雀有翠綠、亮綠、青藍、紫褐等顏色。雄孔雀的頭上長著6-7厘米的冠羽,面部呈金黃和天藍色。頭、頸和胸部的綠色羽毛上,鑲嵌著黃褐色的橫紋。特別是它那裙帶般排列整齊的尾羽更為華麗美艷,每根尾羽上都有寶藍色的眼斑依次散列,兩邊分披著金綠色的絲帶船的小羽枝,閃爍著古銅色的光澤,異常絢爛奪目。尤其是它身上羽毛的光澤和各種顏色配成的“圖案”,是配合得多么巧妙,多么華麗和輝煌,似乎大自然的美麗在孔雀身上已經是登峰造極了。
孔雀的外貌和生活習慣是什么?
孔雀俗稱鳳凰、越鳥、南客等。孔雀在動物學分類上屬于鳥綱,雞形目,雉科。孔雀可分為綠孔雀、藍孔雀以及雜交品種白孔雀三種。藍孔雀的外貌特征藍孔雀體型與綠孔雀相似,但其羽毛顏色更為鮮艷奪目。藍孔雀的公母在外觀上有明顯的區別。公孔雀羽毛鮮艷美麗,臉部黃白色,具有1.5米行的覆尾羽, 羽上有大而帶金屬光澤的眼狀斑,令人嘆為觀止。母孔雀的體羽以灰色為主,沒有延長的覆尾羽。據福建招寶生態農莊研究:
1、藍孔雀的生活習性
藍孔雀雙翼不發達,不善飛行,而腳強壯有力,善疾走,在逃竄時多為大步飛奔。野外藍孔雀棲于海撥2000米以下的開闊草原或灌木地帶,人工飼養的孔雀在零下30多度都能正常生長。相對濕度在60-70%之間。
2、藍孔雀的食性
飼料:以玉米、小麥、糠麩、高梁、大豆及大豆餅和種青草為主,再加上魚粉、骨粉、食鹽、砂礫、多維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劑等可根據飼養情況,按說明書中規定使用。
孔雀的本領和特點
孔雀屬的兩個種雄體體長90~130公分(35~50吋),具一條長達150公分(60吋)的尾屏,呈鮮艷的金屬綠色。
尾屏主要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構成,這些覆羽極長,羽尖具虹彩光澤的「眼圈」周圍繞以藍色及青銅色。求偶表演時,雄孔雀將尾屏下的尾部豎起。從而將尾屏豎起及向前,求偶表演達到***時,尾羽顫動,閃爍發光,并發出嘎嘎響聲。飛翔能力不是很好,因為它有點沉重,翅膀也沒那么強勁。
體型像雁那么大,有三四尺高,頸部細,背部隆起,頭部有三根毛,約一寸長,常常幾十只聚在一起飛翔,早晨鳴叫聲此起彼伏。孔雀雙翼不太發達,飛行速度慢而且顯得笨拙,只是在下降滑飛時稍快一些。腿卻強健有力,善疾走,逃竄時多是大步飛奔。覓食活動,行走姿勢與雞一樣,邊走邊點頭。